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强心止痛类 膻中—气海

【单穴功用】
膻中,又名元儿、元见、上气海、胸堂。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为任脉经气所发,穴居两乳之间,为宗气之海,又善治气病,故称气之会穴。又是心包络之募穴,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与任脉之交会穴,本穴具有调气降逆、清肺化痰、止咳平喘、宽胸利膈之功。用于治疗气短、哮喘、肺痈、咳嗽、唾脓、咯血、心胸疼痛、心中懊 、噎膈、妇人乳汁少、脏躁、尸厥、冠心病心绞痛。

气海,又名脖映、下肓、丹田、季映、下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为任脉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发,男子生气之海,又为大气之所归,犹百川汇集如海,故名气海。本穴具有调补下焦气机,而补肾气、益元气、温下焦、祛寒湿、和营血、理经带、纳肾气、止虚喘之功。用于治疗真气不足、脏气虚惫、肌体羸瘦、四肢无力、卒中虚脱、阴冷囊缩、四肢厥冷、妇人崩漏、赤白带下、经闭、月经不调、产后出血、疝气、遗尿、尿闭、遗精、阳痿、腹痛、泻泄、便秘、脱肛、水肿、小便不通、失眠。

【伍用功能】
膻中又名上气海。位于两乳之间,前胸的中央,功专宣调胸中大气,以理气散瘀,宽胸利膈,降气平喘,清肺化痰;
气海又名下气海,穴居脐下正中寸半处,功擅调补下焦气机,而益肾气、补元气,温下焦、祛寒湿,和营血、理经带,纳肾气、平喘逆。
膻中以行气开通为主;气海以纳气归元为要。二穴合用,一补一泻,一开一合,止咳平喘之功益彰。
【主治】
1.冠心病心绞痛、心动过缓诸症。
2.咳嗽、气喘,证属肾不纳气者。
3.气呃,为呃逆的一种,多由气虚、气机郁滞、上逆而致,症见胸闷不舒、呃声低怯、气不接续等。
4.闪腰岔气,多因跌闪、扭挫或搬重物用力不当所致。症见腰部疼痛难忍,不能俯仰、转侧,局部无红肿。若属椎间盘病变,可有下肢窜痛感。
5.腹胀、矢气(俗称放屁,多因脾虚饮食不化,或气滞不行所致)。
6.高原反应。
【操作法】
膻中:仰卧,男性于胸骨中线与两乳头连线之交点处定取;女子则于胸骨中线平第4肋间隙处定取。斜刺0.3 0.5寸,亦可施以鸡爪刺(即向上、下、左、右斜刺)。
气海:仰卧,先取关元,当脐中与关元连线之中点处是穴。直刺0.8 1.2寸;艾条灸5 10分钟。
【经验】
膻中—气海伍用,以治咳嗽、气喘,证属虚喘者为宜。盖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肾康泰,一呼一吸,呼吸为之正常。若肺气壅滞,肾虚不能纳气,均可导致咳嗽、气喘诸证。今以膻中宣肺去壅,行气以开其道;以气海调补元气之海,振阳摄纳。二穴相合,一肺一肾,一开一纳,平喘之力益彰。膻中为上气海,气海为下气海,二穴伍用,一上一下,斡旋一身之大气,犹诸气归入大海,故人体气机和,百脉通,升降灵,气息匀,人即康泰是也。
高原反应案例
盛生宽先生主取膻中、气海,治疗高原反应症38例,痊愈(症状消失,行动恢复)28例,好转(症状明显消退)8例,无效(连刺2个疗程,临床症状无变化,改用药物治疗)2例。有效率为94.7%。
雷某,女,42岁。1999年7月2日初诊。
主诉:心悸、胸闷、呼吸短促3天。
病史:昔日体健,近日前往青海湖观光,3天以来,自觉心悸、胸闷、呼吸短促,活动后加剧。
查体:语言流畅,呼吸气急,听诊:心律失常,双肺呼吸音弱。舌淡、苔薄白,脉缓而有不规律的间歇。
诊断:高原反应。
治则:舒调宗气,培补元气。
处方:膻中、气海。
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先针膻中穴,恶心、呕吐者,针尖迎经脉向下平刺,吸气时进针,得气后较大幅度捻转,令针感扩散至脘腹部,呼气时出针,不闭其针孔,用泻法。眩晕、呼吸困难、心悸、心律失常、结脉时现者,针尖顺经脉向上平刺,呼气时进针,行九六数(拇指向前,示指向后,轻轻捻转九次),使针感扩散至咽部,吸气时拔针,急按闭其针孔,用补法。再针气海穴,得气后守气行针,令针感放散于胸部,手法轻微捻转。留针30分钟后起针,患者顿感呼吸顺畅,胸闷消失,连针3次,心律恢复正常,节律均匀,治疗4次,临床症状消失。
按语:急性高原反应是指人们由较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地区(海拔3 000米以上)后,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及气压、高寒、干燥、强紫外线等因素的应激反应。临床表现:心悸、心律失常、气短、胸闷、呼吸困难等。
膻中为心包经的募穴,是宗气所聚会之处,又为任脉、足太阳、足少阴、手太阴、手少阴经交会穴。高原反应乃是宗气紊乱,心、肺、脑受累。针刺气会膻中,用以舒调宗气,增强心、肺、脑的功能。气海是先天元气聚会之处,主一身之气,为元气之海,生气之源,针之可培补元气,鼓舞宗气,改善心、肺、脑、肾的功能。二穴伍用,相得益彰,治疗高原反应甚妙。
临症之际,不可忘掉随证施治,兼见恶心、呕吐者,加内关、足三里;兼见头痛者,加头维、太阳、外关;兼见眩晕者,加百会、风池;兼见心悸、心律失常者,加内关、三阴交。
闭经案例
常某,女,28岁,小学教员。1973年6月10日初诊。
主诉:月经闭止1年。
病史:缘由夫妻不和,经常吵闹,久而久之,出现月经闭止。近2个月来新增头晕、耳鸣,胸胁胀满、疼痛,嗳气频频,烦躁,失眠等症。某医投以逍遥散、桃红四物汤20余服未见有效,故来就医。
查体:面色恍白,形瘦体弱,精神抑郁。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
诊断:闭经,肝郁气滞。治则:调气行气,散瘀通经。
处方:膻中、气海、归来、三阴交。
操作:膻中穴采用伞刺,使针感向胸胁部扩散;气海针刺用补法,令针感向前阴部位放散;归来先直刺,后向前阴方向斜刺,并施以泻法,令针感直达会阴部;三阴交针刺用补法。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进行第2疗程。前后治疗30余次,月经来潮,状如常人,半年后随访,月经恢复正常。
按语:本例发病机制,缘由情志不遂,气机不畅,血滞不行所致。治宜宽胸理气,通调血脉,佐以调理肝、脾、肾之经气。膻中以调气、散结为主;气海以补气散瘀为要;归来为病所取穴,以通经活血;三阴交调理肝、脾、肾三经之气,扶正以通经是也。
心动过缓者,膻中、气海穴多用隔姜灸,即把生姜切成0.3 0.5厘米的薄片贴在穴位上,用黄豆粒大艾炷置于姜片上,每日灸1次,每次灸7壮。
2022-06-05
mcxzy 阅读 24 次 更新于 2024-10-06 08:32: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