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有哪些?

穴位注射是用一定的药物注射到人体穴位里,以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它是在中医学针灸疗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针刺和药物的双重作用。优点是用药量少,副作用小,收效快,疗效好。
穴位的选择和针灸取穴相同。可取曲池、臂中、合谷、环跳、足三里等为主穴。根据不同部位的关节肿痛,再取配穴。如指关节肿痛可选用八邪;腕关节肿痛,选用阳溪、大陵;肘关节痛取曲泽;髋关节痛取风市;膝关节痛取膝眼;脊柱痛取华佗夹脊(华佗夹脊穴在第1 胸椎棘突下至第5 腰椎棘突下,每椎棘突下旁开5 分处,计17 对,共34 穴)。哪几个脊柱痛,就在那几个脊椎旁注射药水。
一般每次取2 ~ 8 穴,隔天注射1 次,10 次为1 疗程。根据病情,可进行几个疗程。两个疗程之间,应该间歇1 ~ 2 个星期,这样疗效会更好些。每个疗程最好固定注射几个穴位。
穴位注射用的药物应根据不同的疾病选用不同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中药制剂、普鲁卡因、维生素等等,一般能用来肌内注射的药物都可选用。但肌内注射时刺激较厉害、疼痛较剧的药物,穴位注射时病员也会因疼痛而不能忍受,要特别加以注意。像青霉素等事先应作过敏试验的药物,在应用前也需要按常规做试验后才可用。药物的用量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来决定。
穴位注射时需准备2ml 或5ml 的消毒注射器一副,5.5 ~ 6 号大小的针头或口腔科用的5 号针头都可。注射环跳时,因较深,需用较长的针,则可用作腰椎穿刺用的针。穴位选定后,在局部先用75% 的酒精消毒皮肤,然后将抽好药液的注射针在穴位上迅速刺入皮下。通过皮下后,针尖应保持一定方向,慢慢深入,当患者有酸胀等感应时,可将针芯回抽一下,看看有无回血,如有回血,就要把针头退出一些,或再刺深一些,或略改变一下针头的角度,待无回血后,方可注入药液。一般每个穴位可注射药液0.5 ~ 2ml,注完后迅速拔针,不需留针。穴位注射过程中,也应注意勿将药物注入关节腔内。
据我们近20 多年来,通过密切观察近千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复方当归、骨宁、丁公藤、威灵仙等穴位注射,从注射至第5 次起,多数病员可出现关节肿痛有所减轻的效果,这种治疗比肌内注射同样的药物收效快,深受病员的欢迎。
2019-07-05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0:57: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对关节炎,地椒通过穴位注射进行治疗。选取的穴位包括上肢的外关、肩三针、曲池,下肢的悬钟、足三里、昆仑、阳陵泉、承山、风市、环跳、血海,以及腰背部的肩井、肺俞、至阳、肾俞、肾脊、八髎。每次注射10天为一疗程,每穴注射0.5~1毫升。结果显示,关节炎患者中有24例有效,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

  • 除药物治疗外,中医还有药膏外敷、针灸,针刀、穴位注射、蜡疗、艾灸、熏蒸等等多种治疗方案。近些年来,中成药领域研制新的药物如雷公藤多苷、白芍总苷等可以有效改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但是孕妇或者有生育需求应慎用。现代临床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效果较为理想,中医与西医治疗相辅相成,共奏良效。

  • 2、全虫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组方:全蝎(研粉分2次吞服),蜈蚣,地龙、乌梢蛇、川芎、独活、疼痛较剧加炙川草乌(先煎);腰膝酸软加杜仲、怀膝;关节肿胀明显加萆、防已、发热者加银花、生石膏、气虚显者加黄芪。用法:以上药为汤剂,每剂日煎2次,取汁约300ml分2次饭后服。3、风湿、类风湿:...

  • 该注射液的性状为无色的澄明液体,具有祛风除湿、活血化瘀、散寒止痛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由风寒湿邪侵袭引发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坐骨神经痛等症状。用法用量为肌内或穴位注射,每次剂量为2-4毫升,每日注射1-2次,一个疗程为10天。黄瑞香注射液在临床应用中,针对特定病症具有明显的缓解...

  •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药物全身熏洗疗法和中药外敷法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前者每次30分钟,每日一次;后者每次30分钟至1-2次。这些方法能够活血行瘀、化痰通络,对风湿性关节炎有良好疗效。另外,采用注射疗法如穴位注射也是一种选择,但应确保操作规范以避免风险。在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饮食控制以减少脂肪摄入...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