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001期-郝万山-太阳病提纲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

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意思。

本证成因: 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

脉浮 ,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是反映气血活动状态的,故脉应之而浮。主表的浮脉,特点是轻取更得,重按少力,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源木。

头项强痛 ,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因此就在太阳经脉的循行部位上出现了筋脉拘急,肌肉痉挛的症状,于是就出现了头痛并伴见颈项部拘紧不柔和。这是诊断邪气在太阳经脉的定位性症状。

恶寒 ,风寒之邪外袭肌表,卫阳被伤。温煦失司,也就是”温分肉”的正常功能失司,故见恶寒。“恶寒”之前的“而”字,是进层连词,有“而且一定”的意思,旨在强调“恶寒”在诊断表证时的重要性,于是后世的医学家就有了一分恶寒,就有一分表证”的说法。

此三证反映了风寒邪气侵袭太阳经脉和肌表,正气奋起与邪气抗争的病机。

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列在“太阳病篇”的开头,后世医学家称其为 太阳病提纲 。

太阳病应见发热,本条未将发热列入,可能是因太阳病初起,发热较恶寒出现较晚的缘故。

如第3条就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说法,故将发热省略未提。但是应当知道,太阳表证虽然在初起阶段,有时候发热出现较晚,但是在其整个病程中, 一般是恶寒与发热同时存在。 这是因为,邪在太阳,正邪相争,卫阳因抗邪而奋于外,所以必有发热。

此外,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脉浮,其他如风湿在表、虚阳外浮、正气外脱、里热内盛等,也可以见到脉浮。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头项强痛,在里的水湿之邪阻遏太阳经气也可以见到头项强痛;

不独太阳表证可以见到恶寒,里阳虚衰,表阳不足,温煦失司,也可以见到恶寒。

因此要诊斯为太阳表证,上述三个症状必须同时存在。

二、思维导图让知识系统化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特意做了一张思维导图供大家学习和理解。

太阳病总纲导图

编辑: 之筱

❤️ 

美丽|善良|可爱|大方|帅气|优秀的你记得

喜欢点个“赞”和“再看”。2022-06-29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8:47:4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太阳病提纲 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ang)痛而恶(wu)寒。解释: 头项强痛:即头痛并伴有后项部拘紧不柔和之感。恶寒:怕冷的意思。本证成因: 风寒外袭。主症和病机:脉浮 ,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是反映气血活动状态的,故脉应之而浮。主...

  • 其中在《伤寒论》中清法的运用主要有:① 清宣郁热法 ,代表方剂栀子豉汤类方;② 辛寒折热法 ,代表方剂白虎汤;③ 辛寒折热,益气生津法 ,代表方剂白虎加人参汤;④ 清胃消痞法 ,代表方剂三黄泻心汤;⑤ 清热燥湿法 ,代表方剂白头翁汤;⑥ 清余热,益气生津法 ,代表方剂竹叶石膏汤。作为...

  • 下载文件:|郝万山讲伤寒论录音版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邮箱在哪?

  • 《伤寒论》并无“阳明主四肢”的说法。但据《素问•太阴阳明论》:“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以及《素问•厥论》:“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肢也。”说“阳明主四肢”也可。脾主肌肉。

  • 在治疗策略上,阳明病的下法有其独特的禁忌,吴茱萸汤证和阳明湿热发黄证的处理方法更是需要谨慎。而阳明蓄血证的辨识与处理,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理论与实践,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伤寒论》的精髓。如果你对这个系列感兴趣,别忘了点击赞和收藏,你的支持是我持续分享...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