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诊病之法,莫妙于脉,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脉诊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古语云:不知常,焉知变,这句话放在脉诊里就是“不知平脉,焉知病脉”,我们平常经常会说把脉,那把脉把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把的是病脉,什么是病脉?简单的来说 不是平脉,就是病脉 。别管中医还是西医,对于人的 健康 都有一个标准,超过了这个标准就是异常的,脉也一样,如果不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就不可能知道病脉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下正常人的脉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平脉是有别于病脉的存在,它是指正常人的脉象。那么正常人的脉应该跳几次算正常呢?《 黄帝内经 》就专门讨论过 脉的速率 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这一章里这样写道: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翻译成白话即是:黄帝问岐伯“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正常人一呼气一吸气,叫做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脉五动者,当其闰以太息之时也。所以一息共有五次搏动脉象的人就是正常人的平脉。把脉应该用无病之人的呼吸情况来诊断脉动次数,因为医生无病患者有病,所以医生要调匀自己的呼吸来诊断病人的脉搏次数,这是脉诊的的法则”
由此可知正常人的脉的速率应在五次,超过五次就是数疾,少于这个次数就是迟缓,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次数 应该是以大夫身体 健康 时候的呼吸为准 。大夫如果生病呼吸不稳,是没法数这个脉率的。正是因为 脉的速率 要以大夫的呼吸为准,而大人和小儿呼吸不一致,所以五六岁小儿脉的正常 脉的速率 一般是 大夫一呼一吸跳六次 ,三岁以下的小儿 脉的速率 甚至会达到 大夫一呼一吸跳七八次。
知道了常人的脉一息几次,我们再来看看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正常脉象都是何脉象。五脏各有它的正常脉象,知道了五脏的平脉,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病脉。
五脏的脉位分布中医自古就有争议,我们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上图这种分布方法, 左手的寸关尺是心,肝,肾(肾阴);右手的寸关尺是肺,脾,命门(肾阳) 。
关于五脏平脉的脉象李时珍的传世脉诊之书《 濒湖脉诀 》是这样描述的: 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
知道了五脏的正常脉象和它的具体脏位分布,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知道正常情况下人的左右手应该是什么脉象。
正常的脉象为:左手寸脉,也就是心脉的脉象应是主脉为浮,兼见大脉和散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像是摸到了一连串的手上带的串珠的感觉;右手寸脉,也就是肺脉的脉象也应是主脉为浮,兼见短脉和涩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榆树上的榆钱掉下来那种轻浮的感觉;左手关脉,也就是肝脉的脉象应是主脉为沉,兼见弦脉和长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碰到了长竹竿的顶端,沉而弦长之感;右手关脉也就是脾脉的脉象应是主脉应是从容和缓,不快不慢,《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鸡爪子踩在土地上那种软而缓和之感;两手的尺脉,也就是肾脉的脉象应为沉而有力,《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水中沉石沉而坚实。
另外要注意的是五脏平脉虽以浮沉统之,但是它们的浮沉的指尖感觉却是不一样的,是分轻重的。《难经》云: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
其中的 菽(shu) 是中国传统五谷“ 黍、稷、麦、菽、稻 ”之一,古语云:“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 菽 就是豆类的总称。所以按照顺序排列的话,肺脉最轻如三个豆子的重量,心脉次之如六个豆子的重量,脾脉再次之如九个豆子的重量,肝脉又次之如十二个个豆子的重量,肾脉最重要按之筋骨方得。我们如果家里有黄豆之类的话,也可以拿来试验下。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应的,有验于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地有四季之分,人处在天地之间,受到气候的影响,人的脉象自然也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各有所不同。《 医宗金鉴 》四诊心法要诀云: 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为什么会四季脉象会如此变化呢?这是因为阳气初起,万物复苏,肝木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弦直;夏天万物茂盛,心火主之,脉来盛去衰,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洪大;秋天万物收敛,阳气渐弱,肺金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轻浮;冬天万物潜藏,肾水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沉象。
我们学过一个成语叫做“ 知常达变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我们实际脉诊学习非常合适,只有在“知常”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达变”。所以我们学习脉诊的第一步应该是“知常”。好多中医爱好者没有一个很好的医疗环境,平常也接触不到过多的病人,因此也就没机会摸到各种脉象,学习脉诊往往会束手束脚,因此很多人很容易气馁,我想说的是气馁其实大可不必,虽然我们身边病人少,但是正常人却一抓一大把,我们可以抓住一切机会先给正常人把脉,从平脉开始我们的脉诊学习之路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会了“平脉”,代表着你的脉诊就已经入门了,所以人人可以学脉诊,一起加油吧。
2022-06-09
古语云:不知常,焉知变,这句话放在脉诊里就是“不知平脉,焉知病脉”,我们平常经常会说把脉,那把脉把的到底是什么?其实就是把的是病脉,什么是病脉?简单的来说 不是平脉,就是病脉 。别管中医还是西医,对于人的 健康 都有一个标准,超过了这个标准就是异常的,脉也一样,如果不知道正常的脉象是什么,就不可能知道病脉是什么,我们今天就来谈一下正常人的脉象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
平脉是有别于病脉的存在,它是指正常人的脉象。那么正常人的脉应该跳几次算正常呢?《 黄帝内经 》就专门讨论过 脉的速率 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平人气象论这一章里这样写道: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日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翻译成白话即是:黄帝问岐伯“正常人的脉象是怎样的呢?”岐伯回答说“正常人一呼气一吸气,叫做一息。是一息四至也。呼吸定息脉五动者,当其闰以太息之时也。所以一息共有五次搏动脉象的人就是正常人的平脉。把脉应该用无病之人的呼吸情况来诊断脉动次数,因为医生无病患者有病,所以医生要调匀自己的呼吸来诊断病人的脉搏次数,这是脉诊的的法则”
由此可知正常人的脉的速率应在五次,超过五次就是数疾,少于这个次数就是迟缓,我们要注意的是这个次数 应该是以大夫身体 健康 时候的呼吸为准 。大夫如果生病呼吸不稳,是没法数这个脉率的。正是因为 脉的速率 要以大夫的呼吸为准,而大人和小儿呼吸不一致,所以五六岁小儿脉的正常 脉的速率 一般是 大夫一呼一吸跳六次 ,三岁以下的小儿 脉的速率 甚至会达到 大夫一呼一吸跳七八次。
知道了常人的脉一息几次,我们再来看看人体的肝心脾肺肾五脏的正常脉象都是何脉象。五脏各有它的正常脉象,知道了五脏的平脉,才能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病脉。
五脏的脉位分布中医自古就有争议,我们现在用的比较多的就是上图这种分布方法, 左手的寸关尺是心,肝,肾(肾阴);右手的寸关尺是肺,脾,命门(肾阳) 。
关于五脏平脉的脉象李时珍的传世脉诊之书《 濒湖脉诀 》是这样描述的: 五脏平脉。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心脉之浮,浮大而散。肺脉之浮,浮涩而短。肝脉之沉,沉而长弦长。肾脉之沉,沉实而濡。脾胃属土,脉宜和缓。
知道了五脏的正常脉象和它的具体脏位分布,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我们就能知道正常情况下人的左右手应该是什么脉象。
正常的脉象为:左手寸脉,也就是心脉的脉象应是主脉为浮,兼见大脉和散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像是摸到了一连串的手上带的串珠的感觉;右手寸脉,也就是肺脉的脉象也应是主脉为浮,兼见短脉和涩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榆树上的榆钱掉下来那种轻浮的感觉;左手关脉,也就是肝脉的脉象应是主脉为沉,兼见弦脉和长脉,《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碰到了长竹竿的顶端,沉而弦长之感;右手关脉也就是脾脉的脉象应是主脉应是从容和缓,不快不慢,《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鸡爪子踩在土地上那种软而缓和之感;两手的尺脉,也就是肾脉的脉象应为沉而有力,《诊家正眼》形容这种脉象是像水中沉石沉而坚实。
另外要注意的是五脏平脉虽以浮沉统之,但是它们的浮沉的指尖感觉却是不一样的,是分轻重的。《难经》云: 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
其中的 菽(shu) 是中国传统五谷“ 黍、稷、麦、菽、稻 ”之一,古语云:“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 菽 就是豆类的总称。所以按照顺序排列的话,肺脉最轻如三个豆子的重量,心脉次之如六个豆子的重量,脾脉再次之如九个豆子的重量,肝脉又次之如十二个个豆子的重量,肾脉最重要按之筋骨方得。我们如果家里有黄豆之类的话,也可以拿来试验下。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和自然是相对应的,有验于天者必有验于人,天地有四季之分,人处在天地之间,受到气候的影响,人的脉象自然也会随着四季变化而各有所不同。《 医宗金鉴 》四诊心法要诀云: 春弦夏洪,秋毛冬沉。
为什么会四季脉象会如此变化呢?这是因为阳气初起,万物复苏,肝木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弦直;夏天万物茂盛,心火主之,脉来盛去衰,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洪大;秋天万物收敛,阳气渐弱,肺金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轻浮;冬天万物潜藏,肾水主之,所以脉象应在五脏平脉之上稍许沉象。
我们学过一个成语叫做“ 知常达变 ”,这个成语用来形容我们实际脉诊学习非常合适,只有在“知常”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达变”。所以我们学习脉诊的第一步应该是“知常”。好多中医爱好者没有一个很好的医疗环境,平常也接触不到过多的病人,因此也就没机会摸到各种脉象,学习脉诊往往会束手束脚,因此很多人很容易气馁,我想说的是气馁其实大可不必,虽然我们身边病人少,但是正常人却一抓一大把,我们可以抓住一切机会先给正常人把脉,从平脉开始我们的脉诊学习之路也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学会了“平脉”,代表着你的脉诊就已经入门了,所以人人可以学脉诊,一起加油吧。
2022-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