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第六单元《脉诊》

  细目一 脉诊概说

  (一)寸口三部九候的概念

  寸口脉分为寸、关、尺三部。三部中每部又可分别施行浮、中、沉三候,故一手的寸、关、尺三部共有九候,所以,将此称为寸口的“三部九候”。

 

 (二)寸口三部分候脏腑

寸口 寸 关 尺

左 心、膻中 肝胆、膈 肾、小腹(膀胱、小肠)

右 肺、胸中 脾胃 肾、小腹(大肠)

  按寸口脉分候脏腑,左关脉可候

  A.心与膻中

  B.肾与小腹

  C.脾与胃

  D.肝、胆

  E.肺与胸中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左关脉可候肝胆、膈。

  (三)切脉指法

  1.选指

  医生选用左手或右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指目,手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角为宜。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用中指按在高骨(桡骨茎突)内侧的桡动脉处定关位,再用食指按在关前(腕侧)以定寸位,用无名指按在关后(肘侧)以定尺位。

  布指要依据病人高矮、手臂长短和医生的手指粗细,做适当疏密的调整。对于小儿,因其寸口较短,一般多用拇指一指定三关,不必细分寸、关、尺三部。

  3.运指

  (1)举法:指医生用轻指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生用重指力按至筋骨间以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沉取。

  (3)寻法:指医生指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并调节适当指力,或前后左右推寻,以细细体察脉象的方法,故又称为中取。

  (4)总按:三个手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是从总体辨别脉象。

  (5)单按:用一个手指诊察寸、关、尺的某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来重点判别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细目二 正常脉象

  (一)正常脉象的特征

  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特征是:寸、关、尺三部皆有脉,不浮不沉,不大不小,不快不慢,一息四五至(相当于60~90次/分钟,成年人),节律均匀而无间歇,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应指有力,即有胃、有神、有根,是正常脉象的特征。

  (二)正常脉象的特点(胃、神、根)

  1.胃

  脉有胃气的基本特征是脉象从容、和缓、流利。

  2.神

  脉之有神的主要表现是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3.根

  脉之有根主要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两个方面。

  

  细目三 常见病脉

  1.浮脉

  轻取即得,重按稍减而不空,脉动显现部位浅表。主表证。

  脉浮有力,主表证。

  脉浮紧,主风寒表证。

  脉浮数,主风热表证。

  脉浮无力,主虚人外感,或邪盛正虚证。

  2.沉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脉动显现的部位较深。主里证,也可见于正常人。

  脉沉有力,主里实证。

  脉沉无力,主里虚证。

  3.迟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动60次以下)。主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

  脉迟有力,主实寒证。脉迟无力,主虚寒证。

  脉迟有力,兼壮热,腹满胀硬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者,属肠热腑实证。

  运动员或经常体育锻炼,在静息状态下脉来迟而和缓;正常人入睡后,脉率较慢,都属生理性迟脉。

  4.数脉

  脉来急促,一息脉来五六至(每分钟脉动90~120次之间)。主热证,亦见于里虚证。

  脉数有力,主实热证。

  脉数无力,主虚热证。

  脉数无力,兼面白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唇舌淡白者,属气血不足证。

  5.滑脉

  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珠走盘。主痰饮、食滞、实热。青壮年及妇女妊娠可见滑脉。

  6.涩脉

  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脉涩无力,为精伤血亏,津液耗伤所致,属虚证。脉涩有力,为气滞血瘀所致,属实证。

  7.洪脉

  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主热盛。

  8.细脉

  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证、阴血虚证、湿证。

  脉细无力,属虚证。

  脉细小而缓,为湿邪阻遏脉道所致,属实证。

  9.弦脉

  端直而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证等,或为胃气衰败者。亦见于老年健康者。

  10.紧脉

  脉来绷急,左右弹指,状如牵绳转索。主寒证、痛证和食积证。

  11.濡脉

  浮细无力而软。主虚证、湿困。

  12.微脉

  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主气血大虚,阳气衰微。

  久病见之为正气将绝,新病见之为阳气暴脱。

  13.结脉

  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气血虚衰。

  脉结有力,主寒证、痰证、瘀血证。脉结无力,主气血不足证。

  14.代脉

  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还。主脏气衰微,跌打损伤、惊恐、痛症。

  脉代无力,为脏气衰微。脉代有力,为跌打损伤、惊恐、疼痛。

  15.促脉

  脉来急数,时有中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气衰败。脉促有力,主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饮、食积等证。脉促无力,主脏气虚弱,阴血衰少。

  迟脉的主病是( )

  A.虚热证

  B.痰饮

  C.寒证

  D.血瘀

  E.气滞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迟脉: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每分钟脉动60次以下)。主寒证,亦可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脉迟有力,主实寒证。脉迟无力,主虚寒证。脉迟有力,兼壮热,腹满胀硬痛,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燥者,属肠热腑实证。

  下列各项,不属于涩脉主病的是( )

  A.伤精

  B.血少

  D.气滞血瘀

  D.痰食内停

  E.阴盛气结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涩脉: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主精伤、血少、气滞、血瘀。

  脉涩无力,为精伤血亏,津液耗伤所致,属虚证。脉涩有力,为气滞血瘀所致,属实证。

  脉来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是指( )

  A.疾脉

  B.促脉

  C.结脉

  D.动脉

  E.代脉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促脉:脉来急数,时有中止,止无定数。

  细脉的主病是( )

  A.寒凝

  B.血瘀

  C.气滞

  D.食积

  E.湿阻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细脉: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主气血两虚证、阴血虚证、湿证。

  下列各项,不属于滑脉主病的是( )

  A.实热

  B.妊娠

  C.水饮

  D.食积

  E.痰湿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滑脉主痰饮、食滞、实热。青壮年及妇女妊娠可见滑脉。

  既主疼痛又主痰饮病的脉象是( )

  A.滑脉

  B.紧脉

  C.动脉

  D.牢脉

  E.弦脉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弦脉主肝胆病、痛证、痰饮证等,或为胃气衰败者。

  结脉、代脉、促脉的共同点是( )

  A.脉来较数

  B.脉来时止

  C.止无定数

  D.脉来缓慢

  E.止有定数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结脉、代脉、促脉的共同点是脉来时止。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滑

  B.促

  C.弦

  D.涩

  E.数

  1.胸痹心痛患者,脉象多见

  2.心烦不寐患者,脉象多见

『正确答案』D、E

『答案解析』1.胸痹心痛患者,多为气滞血瘀,脉象多见涩脉。2.心烦不寐患者,多有热邪,脉象多见数脉。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脉位的浮沉

  B.脉力的大小

  C.脉形的长短

  D.脉率的快慢

  E.脉律的齐否

  1.濡脉与弱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

  2.结脉与促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

『正确答案』A、D

『答案解析』1.濡脉与弱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脉位的浮沉。2.结脉与促脉的主要不同点,在于脉率的快慢。

  (1一2题共用备选答案)

  A.结脉

  B.促脉

  C.代脉

  D.微脉

  E.弱脉

  1.脉来缓而时止,止无定数者,称为

  2.脉沉细而软者,称为

『正确答案』A、E

『答案解析』1.脉来缓而时止,止无定数者,称为结脉。2.脉沉细而软者,称为弱脉。

  (1~2题共用备选答案)

  A.邪热亢盛

  B.阴寒阻碍阳气

  C.气血两虚

  D.虚阳浮越于外

  E.湿邪困阻阳气

  1.洪脉的主病为

  2.濡脉的主病为

『正确答案』A、E

『答案解析』1.洪脉的主病为邪热亢盛。2.濡脉的主病为主虚证、湿困。2022-07-17
mcxzy 阅读 37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0:06:1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浮脉类(轻取即得浮脉主,浮洪濡散芤革全)1.浮脉:举之有余按不足,表证为主虚阳浮。2.洪脉:脉体阔大实有力,来盛去衰热盛主。3.濡脉:濡脉浮细软无力,虚证湿困二类主。4.散脉:浮取散漫而无根,脉力不匀伴至数,脏气将绝元气散。5.芤脉:浮大中空如葱管,伤阴之际如失血。6.革...

  • 《中医诊断学》中有一章专门讲解切诊的知识,适合中医初学者入门学习。进一步了解的话,可以阅读《脉经》,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由晋代的王叔和所著。这本书以张仲景等医家的理论为基础,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脉诊的相关内容。对于想要更加通俗易懂地学习脉学的朋友,可以阅读《濒湖脉学》,这是明...

  • 传统中医脉诊的结果是:寸脉在掌浅支动脉上,关尺脉在桡动脉上,而不是一贯认为的寸关尺三部脉都在桡动脉上。 四、传统寸口脉理论与现代解剖学理论的碰撞 1、传统脉学理论认为寸口脉在桡动脉上,而按照现代解剖学理论,寸口脉的寸脉在桡动脉的分支—掌浅支上;2、传统脉学理论认为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齐,先用...

  • 第一篇 中医诊法学 第一章 中医诊法的原理和方法 第一节 望诊内容详述,包括望神、望色、望形态、望排出物和望络脉,深入阐述了各项诊法的原理、意义和方法。第二节 听诊部分,详细讲解了听声音和嗅气味的原理、内容以及注意事项。第三节 问诊内容,涉及问主诉症状、生育和小儿养育等,强调全面、重点...

  • 脉诊,作为中医诊断学的核心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与望诊、问诊、闻诊并称为四诊,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中医诊断过程。虽然脉诊在四诊中排名末位,但它却是对前三种诊法所得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得出准确诊断的关键。脉诊的独特地位和作用,让历代医家对其极为重视。中医脉学书籍汗牛充栋,其中蕴含...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