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把小儿积食发热当成外感发热,小儿积食怎么推拿

1 小儿积食发热与外感发热的区别 小儿积食发热与外感发热是有明显区别的,积食发热者舌苔厚,黄腻,口有臭气,大便酸臭,肚子胀,有明显压痛感,无食欲。外感发热一般是舌苔薄白,多伴有呼吸道症状,如鼻塞、流鼻涕、打喷嚏等,而积食发热一般没有这些症状。此外,积食能引起发热、扁桃体发炎、咳嗽、便秘等一系列问题,应引起家长们的高度重视。

2 小儿推拿调理积食方式 清补脾经 具体操作手法是,推拿者沿患儿拇指桡侧缘(手掌向上,靠近大拇指一侧为桡侧,靠近小拇指一侧为尺侧)从指根到指尖推之,推3-5分钟。
作用:健脾调中,消食积化痰涎。
清胃经 由腕横纹推至拇指根部,外侧缘,赤白肉际处。属线型穴位。操作方法:清胃--离心性推之,推5-10分钟。
作用:能清胃热,通调三焦之气。
清大肠 食指外侧缘,赤白肉际处(由指根到指尖),属线型穴位。操作方法:清大肠——由指根到指尖推之,推5-10分钟。
作用:调整大肠功能。
四横纹穴 掌面,食、中、环、小指,四指本节(掌指关节)之横纹处,属线型穴位,推3-5分钟操作方法: 推四横纹――医者左手掌托患儿左手四指的背面,拇指握住中节处,以右手拇指外侧面或螺纹面,来回推之。
退六腑 沿患儿上肢尺侧(即下方),属线型穴,推5-10分钟。操作方法:退六腑——从肘关节向腕关节推之,退六腑长于清热、凉血、解毒。用于一切实热之症,清热之力较强。除是退高热专用穴位外,还用于脾胃实症引起的发烧,简单讲就是吃多了引起的发烧,中医讲脏腑、脏与腑相互协作,心肝脾肺肾为五脏。
捏脊 让患儿面孔朝下平卧。家长以两手在拇指、食指和中指捏其脊柱两侧,随捏随按,由下而上,再从上而下,捏5-9遍,调理时每天两次。
揉中脘 胸中与肚脐连线的二分之一处,即是中脘穴位。家长用手掌根旋转按揉,每日两次,每次5-10分钟。点揉法:伸出双手的食指、中指四根手指,四指并拢,点到中脘穴上,用力向下点,力度以自己能够承受为准,坚持10秒钟,松开,然后再点,再松开,直到症状减轻。掌揉法:用手掌掌心或掌根,放在中脘穴上,按揉。中医讲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泄,一般是指肚脐周围,此处不必考虑顺逆补泄。
以上方法坚持每天一到两次,症状明显时,可一天两次。症状缓解时,可去掉退六腑,按以上穴位推拿即可,能够起到调理脾胃、消食导滞的功能,从而治疗小儿积食。

2022-11-11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8:30:31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积食发热有别于外感发热,一般温度不会高于38℃,而且患儿整体状态较好,不会因为高热或感受风寒风热之邪出现萎靡、乏力和精神不振现象。同时伴随消化道症状,例如口气较重、便秘或粘腻不爽、恶臭。发热主要以躯干为主,伴腹胀、腹痛症状。积食发热多见于婴幼儿患者,随着物质水平提高,特别是爷爷、奶奶,经...

  • 外感发热就是孩子受了风寒、感冒引起的发烧。一般会出现:身热、怕冷、头痛、流鼻涕、舌苔薄白。当孩子出现这些症状时,家长可采用这几个穴位:【推三关】位置:前臂外侧,从手腕根部推到肘部,成一条直线。推拿:用拇指或食、中二指指腹从孩子腕部推向肘部。作用:温阳散寒、发汗解表的功效。主治孩子...

  • 发热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产热过多或散热障碍所导致。孩子体质比较弱、抗病邪能力不足,加上自己不会调节冷热,父母护理不当的话,最容易感受风寒,从而诱发感冒,导致发热。当然发烧还有一种情况是积食引起的。病症分析:中医发烧主要有三种类型:外感发热型、阴虚内热型、积食发热型;胖爸爸小儿推拿今天分享常...

  • 注意事项:外感发热时可用,次数不定,高热者每日可行2次。风寒感冒可用葱、姜水做为介质。风热感冒可用清水做介质。加强发汗、退热之功。温馨提示: 如果是小儿积食,主要推拿脾经、胃经;孩子若拉肚子,同积食所用方法差不多,只是手法有所不同:顺经为补,逆经为泄,轻柔为补,重手法为泄,积食、便秘要用泄...

  • 外感发热为儿科常见病, 发病率高、病势急、热度高。 小儿体属纯阳, 感邪之后易从热化火, 部分患儿可出现高热惊厥。 外感即感冒, 又称伤风。 因小儿腠理疏松, 肺卫不固, 外邪犯表, 遂成感冒。 沈金鳌《幼科释谜》中云: “感者触也, 冒者罩乎, 触者必犯, 犯则内趋, 罩则必蒙, 蒙则里瘀, 当其感冒...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