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之阴阳应象大论: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黄帝内经》分《灵枢(shū)》和《素问》两部分,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其他三部分别为黄帝的《难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以及神农的《神农本草经》。

今天来聊一聊其中的“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是中医哲学最重要的概念;“应象”两个字,其中“应”是对应的意思,“象”是现象的意思;“大论”就是重点谈论的意思。

这一篇也就是以“阴阳”为核心,将天地万物的所有现象,和人体生命形象一一对应: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阴气太过,阳气必然会受到损害;阳气太过,阴气也会受到损害。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气太过,就会生热病;相对应的,阴气太过就会生寒性病。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寒上加寒,寒到极点就会出现热的现象,就会物极必反;本来的寒症反而转化为热证了;热上加热,热到极点就会出现寒冷现象。

寒伤形,热伤气:寒邪会损坏“形体”,比如损害津液,血液,这也属于一种“形”;热邪会损害“气”。

气伤痛,形伤肿:“气”受伤,人就会因为气脉的阻滞感受到疼痛;“气”无形,所以会疼痛;形体受伤,会因为肌肉阻滞而肿胀起来;“血”有形,所以会肿胀。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凡是先痛后肿的,是因为先伤了“气”,后伤了“形体”,是“气病”伤及“血”。

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先肿后痛的,是因为先伤了“形体”,后伤了“气”,是“血病”伤及“气”。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风邪太过,形体会感受到疼痛;热邪太过,肌肉就会红肿。

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燥气太过,“津液”就会干枯;寒气太过,形体就会浮肿;湿气太过,就会发生泄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大自然有“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有“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形成了“生长,收藏”的规律。

以生寒暑燥湿风:相对应产生了“风,暑,湿,燥,寒”的气候。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体有五脏,由五脏化生出五气“风,暑,湿,燥,寒”,相对应产生“喜,怒,悲,忧,恐”五种情绪活动。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喜怒的变化会伤及“气”,寒暑的变化会伤及“形体”。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暴怒会伤及人体“阴气”,暴喜会伤及人体“阳气”;五种气候不正常,是导致人得病的外因,五种情绪“喜,怒,悲,忧,恐”不正常是导致人得病的内因。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厥气”就是逆乱之气,不正常的气,逆气上冲;血脉阻滞,神气就会离开人的形体。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如果对于“喜,怒”等情绪不加以节制,对于“寒,暑”等气候不善于调适,就会有生命危险。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气过盛,一定会走向反面,变成阳气;阳气过盛,也一定会走向反面,变成阴气。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冬天受到的寒气过多,春天就容易发生热性的病。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春天受到的风气过多,夏天就容易发生不消化的腹泻病。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夏天受到的暑气过多,秋天就容易发生疟疾病。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秋天受到的湿气过多,冬天就容易咳嗽。

五种气候,不仅仅会引起“春夏秋冬”四季当季的疾病,而且会引起下一季的疾病。

“阴阳应象大论”告诉我们,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生命现象可以与自然界的“阴阳,四时,五形”的消长变化现象相感应,相通应。

天地之阴阳与人身之阴阳,所有现象都是相互对应,相互感应的。2022-06-24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6:22: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