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辅导:五脏——肝

肝的部位与形态

  肝脏位于人体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之内。关于肝脏的具体形态,古典医籍也有较多记载,《难经·四十一难》说:“肝独有两叶。”
  关于肝脏在人体内的确切解剖位置,历来有些争议,主要是因为《素问·刺禁论》说过:“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实际上,这里的肝左肺右说阐释的是脏腑阴阳的升降理论。古人辨别方位是面南而立,左为东,右为西。东方属木,与肝相应;西方属金,与肺相应。在人体,肝在下,其气以上升为顺,肺在上,其气以下降为和。正如张景岳所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生发,故其气生于左。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

肝的主要生理功能
             肝主疏泄    肝主藏血

  肝主疏泄:疏,即疏通;泄,即发泄、升发。所谓肝主疏泄,泛指肝脏疏通、宣泄、条达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实际上主要是指肝脏对全身阴阳气血的重要调节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调畅气机:气机,即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存在于人体的气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其基本的形式为升、降、出、入。气的这种运动,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功能活动,促进体内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而肝的疏泄功能,对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疏通调节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人体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脉通利,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正常、协调。某种原因导致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可以出现这两方面的病理变化。
  2. 通利气血水:人体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亦有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行则水行,气滞则水停。而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故与血及津液的运行和代谢密切相关。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正常,气机调畅,则血与津液运行通利;如果肝气疏泄的生理功能失常,气机阻滞,则可导致血及津液方面的多种病理变化。
  3. 促进脾胃的运化: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主要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但脾胃之间的纳运升降运动是否协调平衡,则又要依赖于肝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一般来说,肝对脾胃运化功能的影响,有如下两方面:
  一是促进脾胃的升降。
  二是分泌胆汁,以助消化。
  4. 调畅情志:情志活动,是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组成部分,本为心所主持,但亦与肝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这是因为,人的情志活动,要以气血为物质基础,而气血的正常运行,亦受到肝气疏泄功能的调节。如果肝气疏泄失常,气机不调,气血不和,则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在肝气亢奋和肝气抑郁两方面。这是肝的疏泄功能对情志的影响。反之,在反复的持久的情志异常情况下,亦会影响及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或升泄太过等病理变化。
  此外,妇女的排卵和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亦与肝气的疏泄功能密切相关。

肝的在志、在液、在体和在窍
          肝在志为怒    肝在液为泪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肝在窍为目
  肝在志为怒:肝在志为怒,怒是人们受到外界刺激时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是一种不良的情志刺激。怒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故称肝“在志为怒”。一方面,大怒可以伤肝,导致疏泄失常,肝气亢奋,血随气涌,可见面红目赤,心烦易怒,甚则可见吐血、衄血、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另一方面,如肝失疏泄,也可致情志失常,表现为情绪不稳,心烦易怒。如《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飧泄,故气上矣。”《素问·脏气法时论》亦说:“肝病者……令人善怒。”

肝的生理特性
  1. 肝为刚脏,其气易亢易逆:刚,这里指刚强、躁急之意。古人把肝喻为将军之官,在志为怒,肝又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其气主升、主动。所谓“体阴”,一是指肝为五脏之一,与肾同位于人体下焦,故属阴,二是肝为藏阴血之脏。所谓“用阳”,是说肝为风木之脏,外应春生之气,其气主升、主动。因为在生理上肝主升、主动,所以在病理上,肝气易逆,肝阳易亢。肝病在临床上常可见到眩晕,头胀头痛,甚或抽搐的肝气亢逆之象。因为肝气容易亢逆,故前人有“肝无虚证”之说,虽有些失之偏颇,却也反映了肝的生理、病理特性。
  2. 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属木,应自然界春生之气,宜保持柔和、舒畅、升发、条达,既不抑郁也不亢奋的冲和之象,才能维持正常的疏泄功能,所以暴怒及思虑不解等情志刺激,最易影响肝的疏泄功能。暴怒可致肝气亢奋,出现面红目赤,头胀头痛,心烦易怒等症,思虑过度可导致肝气郁结,出现郁郁寡欢,多疑善虑,甚或悲伤欲哭等。
  3. 肝与春气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五脏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相通应,则肝应春气,春季万物复苏、欣欣向荣,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调畅。但如自然界春季风气太盛,而可对肝产生不利影响。2023-02-08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0:23:2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