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原文

  辨发汗吐下后脉证并治   作者:张仲景
  此第十卷,第二十二篇,凡四十八证,前三阴三阳篇中,悉具载之。
  此以下诸方,于随卷本证下虽已有,缘止以加减言之,未甚明白,似于览者检阅未便,今复校勘,备列于后:
  桂枝加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掰) 桂枝二两(去皮) 麻黄*三两(去节)
  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厚朴二两,杏仁五十个,去皮尖,余依前法。
  桂枝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术附汤方,附于此方内,去桂枝,加白术四两,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余依前法。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芍药,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依前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方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各一两(去节) 大枣四枚(掰) 杏仁二十四个(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六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切) 杏仁十六个(去皮尖) 甘草一两二铢(炙) 大枣五枚(掰)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
  白虎加人参汤方
  于白虎汤方内,加人参三两,余依白虎汤法。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去桂枝,加茯苓、白术各三两,余依前法,煎服。小便利,则愈。
  以上九方,病证并在第二卷内。
  葛根加半夏汤方
  于葛根汤方内,加入半夏半升,余依葛根汤法。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余依桂枝汤法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入甘草二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栀子生姜豉汤方
  于栀子豉汤方内,加生姜五两,余依前法。得吐,止后服。
  柴胡加芒硝汤方
  于小柴胡汤方内,加芒硝六两,余依前法。服不解,更服。
  桂枝加桂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桂二两,共五两,余依前法。
  以上六方,病证并在第三卷内。
  柴胡桂枝汤方
  桂枝(去皮) 黄芩 人参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炙)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枣六枚(掰) 生姜一两半(切) 柴胡四两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 黄连 黄芩各一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计)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 甘草三两(炙) 人参三两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甘草泻心汤方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升(洗)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于黄芩汤方内,加半夏半升,生姜一两半,余依黄芩汤法服。
  以上五方,病证并在第四卷内。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一两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掰)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加芍药汤方
  于第二卷桂枝汤方内,更加芍药三两,随前共六两,余依桂枝汤法。
  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方
  当归二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通草二两 桂枝三两(去皮) 细辛三两 生姜半斤(切) 大枣二十五枚(掰) 吴茱萸二升
  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温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以上三方,病证并在第六卷内。
  四逆加人参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人参一两,余依四逆汤法服。
  四逆加猪胆汁汤方
  于四逆汤方内,加入猪胆汁半合,余依前法服;如无猪胆,以羊胆代之。
  以上二方,病证并在第七卷内。
2023-01-13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18 12:26: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辨可发汗脉证并治 原文 作者:张仲景 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以 然,一时间许,亦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必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凡云可发汗,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

  • 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

  • 脉不足是指荣气不足,不一定是脉迟即主寒,而是血少导致脉迟。发汗后身疼痛,表明表未解,但此时身体过于虚弱,不宜再大汗。若体内同时存在里虚和表证,首先应治疗里虚。此方的里虚症状并不严重,仅表现为脉沉迟,无其他明显症状。脉沉迟意味着因发汗导致营气不足,血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需使用桂...

  • 伤寒论第67条辨: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原文解塌滑释:伤寒病人,在经过涌吐或攻下治疗之后,可能会出现胃脘部气逆胀满,气上冲胸,站立时头晕目眩,脉象沉紧。若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汗法以发其汗,则可能...

  • 《伤寒论》五: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jiàng)痛而恶(wù)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zhòng)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