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跟人体的关系

人体“气血”与健康的关系!
1、气的概念:气是运行在人体内的一种精微物质。具有极强的能量的活动力,激发和推动机体器官的功能活动,因此也代表五脏之气和经脉之气。气的作用主要是温养机体和抵御外邪的入侵,同时参与脏腑功能的新陈代谢。
2、血的概念:血即流动于经脉中的红色液体。血的功能有两方面。
其一,即调养脏腑形体经络和骨窍。血盛则形健,面红润、皮肤光滑、毛发润泽、关节灵活。
其二,血液是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血盛则神清气爽、思维敏捷。血不足则精神恍惚、心悸不安。
气对血的作用
1.气能生血:是指在血的生成过程中,气化作用非常重要。营气和津液都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从摄入的饮食物,转化为水谷精气;从水谷精气转化为营气和津液;再从营气和津液转化为血液,都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因此说,气能生血。气旺,生血功能亦强;气虚,化生血的功能也弱,还可导致血虚。临床治疗血虚证时,常配合补气的药物,就是这个道理。
2.气能行血:血的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主要依靠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发肃降,肝气的疏泄调达。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病理上,气虚或气滞,可导致血瘀,称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如气机逆乱,血亦随气的升降出入的逆乱而异常,血随气升,可见面红、目赤、头痛、甚则出血;血随气陷,则脘腹坠胀、或下血崩漏等。
3.气能摄血:血在脉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主要依靠气对血的固摄作用。如果气不摄血,则可引起各种出血病症。临床治疗时,常用补气摄血的方法,引血归经,达到止血的目的。
血对气的作用
1.血为气母:包括血能行气和血能载气。
2.血能生气: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营养。
3.血能载气:血为气的载体,气存于血中,靠血运载达到全身;二是由于气的活力很强,易于逸脱,所以必须依附于血和津液而存在于体内。若血虚,或大出血时,气失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故治疗大出血时,要用益气固脱之法,道理就在于此。2019-05-07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5 12:58: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与人体的生理现象、病理变化密切相关。正如《本草衍义.衍义总叙》所言:“夫人之生以气血为本,人之病未有不先伤其气血者。”气在人体中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气化等重要作用,而血则负责营养、滋润脏腑及各种组织器官。

  • 3. 气血之间的关系: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气能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则能够运载营养物质滋养气。两者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一旦气血失衡,就会出现各种健康问题。4. 气血在中医诊断中的重要性: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医生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脉象、舌苔等来判断气血的...

  • 三、气血的关系 气和血是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的。气能够推动血液运行,血液则承载了气。它们共同维持着身体的正常运作。当气血不足或者失衡时,身体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头晕、乏力、面色苍白等。四、气血与身体健康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的充足与平衡是身体健康的关键。通过调理气血,可以达到治疗疾病、...

  • 中医认为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气若停滞不畅,则可能形成气滞;津液停滞不畅,则可能形成痰湿;而血若停滞不畅,则可能形成血瘀。气与血一阴一阳,相互依存,相互滋生。气血不和,会引发各种疾病。气血不和的表现形式多样,常见的包括瘀斑、疼痛、肿块等。长期气血不足,需要通过...

  • 气血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指的是人体内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在中医理论中,气血是构成人体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其中,“气”指的是推动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具有推动、温煦、防御、固摄等作用。而“血”则是指通过脉管运行于体内的血液,为人体各脏腑组织提供营养和滋润。两者相互关联,共同...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