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诊法的脉经记载

《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系统论述脉学的专著,由晋代医学家王叔和于西晋初年(266)至武帝太康三年(282)间撰成。王叔和的《脉经》是对3世纪以前脉学的系统总结,共10卷,摘录了《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及扁鹊、华佗等有关论说,对脉理、脉法进行阐述、分析,首次把脉象归纳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涩、细、软、弱、虚、散、缓、迟、结、代、动24种,对每种脉象的形象、指下感觉等作了具体的描述,并指出了一些相似脉象的区别,分8组进行了排列比较,初步肯定了左手寸部脉主心与小肠、关部脉主肝与胆,右手寸部脉主肺与大肠、关部脉主脾与胃,两手尺部主肾与膀胱等寸关尺三部脉的定位诊断,为后世中医脉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明代李时珍所撰的《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学考证》,都是有关「脉学」的论著。《濒湖脉学》是作者研究「脉学」的心得。他根据各家论脉的精华,列举了二十七种脉象。先以简明的字句,再以适当的比喻来叙述各种不同的脉象,以帮助读者理解。其中同类异脉的鉴别点和各种象的相应病证,都编成歌腑,以帮助读者诵记。最后所附删补宋、崔嘉彦所著的「四言举要」,也是以易诵、易记的词法,全面地叙述有关「脉学」的各种问题,所以本书是初学「脉学」的良好读物。《奇经八脉考》是研究「奇经八脉」的专论。「十二经脉」是中医论述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学说,而「奇经八脉」是「十二经脉」以外的旁支,也就是中医《脉经》学说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书不但详叙「奇经八脉」的循行路线,还结合所主病证,提出相应的治疗。同时也是凭脉诊断疾病的一种依据,所以对学习和研究「脉学」也有参考的必要。《脉诀考证》的主题,是以考证和评论当时流行的脉学书《王叔和脉诀》为对象,其内容是集录明以前各家对该书的不同意见,结合作者自己的见解,作为一种学术上的讨论,由于这里面接触到好些脉学上的实际问题,如「七表八里」、「男女脉位」等,所以对研究脉学来说,是能起到论证和解决部分存疑问题的作用。《濒湖脉学》所例举的脉象共有二十七种,分别为:浮 脉、沉 脉 、迟脉 、数脉、滑脉、涩脉 、虚脉 、 实脉、长脉、短脉、洪脉、微脉、紧脉、 缓脉、芤脉 、弦脉 、革脉、牢脉、濡脉、弱脉、散脉、细脉、伏脉 、动脉、促脉、结脉、代脉。每种脉象并附有歌决解释。

2016-05-27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4:29: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作为中医“四诊”之一,脉诊的渊源很古,据记载,传说中的上古医家僦货季、鬼臾区都讨论过脉诊。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家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以脉诊诊病而闻名。当时,《内经》即记载了“三部九候”脉法,而在稍晚的《难经》中,则开始“独取寸口”而候脉言病。到了汉代,...

  • 古老遍诊头手足,三部人迎寸口趺。今朝切脉寸口主,左右寸关尺三部。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1)源自:《素问》三部九候法。是一种古老的诊脉方法。 (2)分部与意义:分头、手、足三部,每部又各分天地人三候,合而为九,故称为三部九候遍诊法。 遍诊法诊脉部位及临床意义 2.三部诊法 (1)源自:汉...

  • 四诊法是古代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根据民间流传的经验和他自己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来的诊断疾病的四种基本方法,即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总称“四诊”,古称“诊法”。四诊法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在整体观念和恒动观念的基础上的,是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等基础理论的具体运用。它自创立以来,得到...

  • 脉诊又叫切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源远流长 脉诊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我国古代医学家长期医疗实践的经验总结。《史记》中记载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便是以精于望、闻、问、切的方法特别是以脉诊著名的。《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甚至...

  • 扁鹊所提出的四诊法不仅符合现代科学中的整体观念和动态平衡理论,而且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王叔和的《脉经》、施发的《察病指南》、李时珍的《濒湖脉学》等都是中医脉学发展史上的重要著作,它们对脉学的系统化和图像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