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概论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1~2讲)第一节 《黄帝内经》课的性质与学习方法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第3~4讲)第一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与形成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第二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与学术价值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特点二、《黄帝内经》的学术价值下篇 选读第一章 阴阳五行(第5~14讲)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一段 阴阳的概念与应用第二段 阴阳转化与应用第三段 阴阳理论与疾病的联系第四段 阴阳五行与天、地、人其象相应第五段 阴阳亢盛为害及调摄阴阳养生第六段 天人合一思想下的养生问题第七段 治病必求阴阳及早期治疗第二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第三节 素问·六微旨大论第二章 藏象(第15~30讲)第一节 素问·灵兰秘典论第一段 十二脏之相使第二段 医学探微第二节 素问·六节藏象论第三节 素问·五脏别论第一段 以藏泻分脏腑第二段 气口主五脏及察窍观神第四节 素问·经脉别论第一段 生病起于过用第二段 水谷精微输布,合于四时五脏阴阳第五节 素问·太阴阳明论第一段 太阴阳明异位、受病不同第二段 论脾病四肢不用之理第六节 灵枢·本神第一段 神的分类与概念第二段 神志受伤及其临床表现第三段 五脏所藏及其病证第七节 灵枢·营卫生会第一段 营卫运行与会合第二段 上、中、下三焦的部位及其功能第八节 灵枢·决气第三章 经络(第31~32讲)第一节 素问·骨空论第一段 风从外人的病证以及针刺取穴法第二段 冲、任、督脉循行及其病证第三段 水腧五十七穴及寒热病灸法第二节 灵枢·经脉(节选)第四章 病因病机(第33~47讲)第一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第一段 生气通天第二段 阳气的重要作用第三段 论阳气失常则受邪而病第四段 的作用以及阴阳和调的重要性第五段 五味偏嗜所伤第二节 素问·玉机真脏论第一段 病气的逆传和顺传第二段 病有以次传和不以次传第三段 五实五虚及其生死第三节 素问·举痛论第四节 素问·调经论第一段 有余不足及其调治原则第二段 神气血形志有余不足之病及调治法第三段 气血失调而生虚实之证第四段 论阳虚外寒,阴虚内热第五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六节 灵枢·百病始生第一段 病因不同,所伤异位第二段 两虚相得则病第三段 病气传变及其病机第四段 积块病生成的病因与病机第五段 内伤病的病机及治疗原则第五章 病证(第48~61讲)第一节 素问·热论第一段 外感热病皆属于伤寒第二段 六经热病的症状、治法与饮食护理第三段 两感病的症状及预后第四段 根据夏至划分温病与暑病第二节 素问·评热病论第一段 论阴阳交的症状、病机与预后第二段 论风厥的病因、病机与治法第三段 论劳风的症状与预后第四段 论肾风的症状与病机第三节 素问·咳论第四节 素问·举痛论第五节 素问·风论第六节 素问·痹论第一段 论痹证病因、证候分类及治疗原则第二段 营卫逆乱受邪为痹及痹证寒热与多汗的病机第七节 素问·痿论第八节 灵枢·水胀第一段 论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病机与鉴别第二段 论肠覃、石瘕的病因、症状及其鉴别第六章 诊法(第62~66讲)第一节 素问·脉要精微论第一段 择时诊病及诸诊合参第二段 论四诊决死生之法第三段 脉应四时第四段 论色脉互参及尺肤诊第二节 素问·平人气象论第一段 论调息诊脉法第二段 论五脏平病死脉第三段 虚里诊法第四段 论水肿、黄疸、胃疸、妊娠诊断要点以及脉逆四时第三节 灵枢·五色第七章 论治(第67~73讲)第一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第二节 素问·异法方宜论第三节 素问·汤液醪醴论第一段 时移病异,治法宜变第二段 水肿病的病机与治疗法则第四节 素问·脏气法时论第一段 论五脏应时及其所苦之治法第二段 五脏所欲之治法第三段 饮食五味调养五脏第五节 素问·标本病传论第六节 素问·五常政大论第七节 素问·至真要大论第一段 各种治法的应用举隅第二段 制方法则第八章 养生(第74~80讲)第一节 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段 养生的原则第二段 肾气与生命阶段及生殖能力的关系第三段 养生水平不同,结果也有差别第二节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第一段 四季养生之原则第二段 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第三节 灵枢·天年第一段 论生命源于先天第二段 长寿的特征第三段 论人体生命各阶段的生理特点第四段 短寿的特征
2016-06-02
2016-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