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气虚证是指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以致胃失和降所表现的证候。常由饮食不节,损伤胃气,或久病失养所引起。
【临床症状】
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气亏虚,胃气失和,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食后胀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则时作嗳气。胃气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注:脾不能正常的运输水谷精微,气、血、津液就没有充足的营养。),面失所荣(注:面部皮肤没有光泽,气色不佳。),故面色萎黄。气虚,功能衰减,则见气短神疲,倦怠懒言(注:疲乏困倦,不愿说话。)。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胃气亏虚之象。
脾胃虚证是由于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波及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导致脾阳虚不能温暖胃肠,寒气自内而生的病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常出现或伴有脾胃虚寒证。
【辨证确诊】
本证以胃气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气虚和胃失和降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有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等胃气亏虚的定位症状。有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气虚的定性症状。此外,脾气虚与胃气虚常常兼见,而共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不同:脾气虚,健运失职,则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则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注:恶心呕吐。)为特征。
2020-01-02
【临床症状】
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
【发病原因】
本证多因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伤中,或久病失养,致使胃气亏损所致。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胃气亏虚,胃气失和,受纳、腐熟功能减退,故见胃脘隐痛或痞胀,不思饮食,食后胀甚;病性属虚,故按之觉舒。胃气不降而反上逆,则时作嗳气。胃气虚,影响及脾,脾失健运,化源不足(注:脾不能正常的运输水谷精微,气、血、津液就没有充足的营养。),面失所荣(注:面部皮肤没有光泽,气色不佳。),故面色萎黄。气虚,功能衰减,则见气短神疲,倦怠懒言(注:疲乏困倦,不愿说话。)。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为胃气亏虚之象。
脾胃虚证是由于素体脾气虚,或脾虚日久,波及脾阳,使脾阳也虚。或贪食生冷,损伤脾阳,导致脾阳虚不能温暖胃肠,寒气自内而生的病证。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十二指肠炎、吸收不良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常出现或伴有脾胃虚寒证。
【辨证确诊】
本证以胃气不足,纳降失常为主要病机。气虚和胃失和降症状并见为辨证依据。有胃脘隐痛,或胀痛、食后胀甚、按之觉舒、食欲减退、时作嗳气等胃气亏虚的定位症状。有气短神疲、倦怠懒言、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等气虚的定性症状。此外,脾气虚与胃气虚常常兼见,而共见面色萎黄,少气懒言,神疲肢倦,舌淡,脉虚弱等症状。然二者的临床特点有不同:脾气虚,健运失职,则以食后腹胀,大便溏薄,水肿为特点;胃气不足,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则以胃脘隐痛,食欲不振,食难消化,嗳气,或呕恶(注:恶心呕吐。)为特征。
20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