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经上的要穴五太白穴

太白穴:太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俞穴,五行属土,足太阴原穴。别名:大白穴。

太白穴的位置: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如下图

取穴方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

太白穴的功能:按摩调理太白穴,有瘦大腿、缓解便秘、腹胀、胃痛、脚气、消化不良、呕吐、腰痛等作用。

1. 太白穴配中脘穴、足三里,可有效期缓解胃痛、腹胀、肠鸣、泄泻、便秘、胃痉挛,胃炎,消化不良、肠炎,痔疮、痢疾等;

2.缓解体重节痛、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下肢麻痹或疼痛等;

3.缓解脚气;

4.瘦大腿。

按摩、调理太白穴的方法:

一、通过双脚的互相踩压,起到按摩的功效。距吃饭前后一小时,用一只脚的脚跟踩压着另一只脚太白穴的位置。一直踩压3分钟就可以了。

二、用手按摩时,需要注意力度,以穴位处微微感到胀痛为度,不可用力太重,每天坚持按揉3~5分钟,不用吃任何药也能补脾。

针灸疗法】直刺太白穴0.3~0.5寸,局部酸胀。

三、艾灸疗法,艾炷灸太白穴3~5壮,艾条灸太白穴5~10分钟。艾灸脾经原穴太白穴,可以调理疏通经气,迅速消除肌肉酸痛的症状,有效缓解运动过度造成的局部受伤。

四、穴位外敷方法,就是把医用纱布或无纺吸湿布折叠成适合的小块,再把人参或姜切成片,放在纱布上,每次放一小片就行,贴在太白穴上,两侧太白穴都要贴,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住。每次贴12小时,隔天贴一次就可以。

太白穴是保健的要穴,因为它补脾的效果是最好的。对于脾虚引起的任何不适,如夜里睡觉流口水、舌边有齿痕、腹胀及消化不良等,刺激此穴都有效果。我们知道脾主肌肉,当人体做大量运动时,很容易致脾气亏损,肌肉失养就会导致酸疼。

通过阅读此文,又近一步了解如何养脾护脾了吧?快快收藏并转发分享吧!2022-07-17
mcxzy 阅读 119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5:24:0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太白穴:太白穴属足太阴脾经。俞穴,五行属土,足太阴原穴。别名:大白穴。太白穴的位置: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如下图 取穴方法: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跖骨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太白穴的功能:按摩调理太白穴,有瘦大腿、缓解便秘、腹胀、胃痛、脚气、消化不良...

  • 太白穴是脾经的原穴,脾经属于少气多血之经,气血运行中气不足而血量有余。太白穴的蒸腾之气与脾经的气血特性相合,能够有效地补充脾经气血的不足,是脾经气血的供养之源,因此成为治疗脾胃虚弱的重要穴位之一。此外,太白穴具有双向调节作用,能够治疗腹泻和便秘等胃肠疾病,如胃痛、腹胀、呕吐和肠鸣等。

  • 太白穴,作为足太阴脾经的重要穴位,其位置位于足内侧缘,具体而言,就是在足大趾本节(即第一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的凹陷处。在太白穴的周围,布满了隐神经及腓神经的分支,以及足背静脉网、足底内侧动脉与跗内侧动脉的分支,这使得太白穴在人体经络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太白穴在临床上具有广...

  • 太白穴是人体足太阴脾经上的一个重要穴位。该穴位于足内侧缘,足大趾本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天部水湿云气,吸热后化为阳气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层次,为脾经经气的重要输出之穴。在中医理论中,太白穴属土,脾经为少气多血之经...

  • 之前我们讲过调理脾胃的第一要穴足三里,今天我们在讲一个调理脾胃的要穴—太白穴。1.穴位定位 用仰卧或正坐,平放足底的姿势,穴位于足内侧缘,当第一跖骨小头后下方凹陷处。2.名称由来 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气也。太白穴名意指脾经的水湿云气在此吸热蒸升,化为肺金之气。本穴物质为大都...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