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和表里调气血疏肝胆类 大椎—间使

【单穴功用】
大椎,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之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因其椎骨棘突最大,故名大椎。它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肃肺调气,清心定志,镇静安神。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寒热、肺胀胁痛、项背强痛、拘急、疟疾、癫痫、五劳七伤、骨蒸劳热、高血压等。

间使,又名鬼路。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经金穴。间,夹隙中也,又间隔也;使,使令,又治事也。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具有保护心脏,供给营养,代心行令,代心受邪的作用。故心包称为臣使之官。张隐庵:"心主血,心包主脉,君相之相合……间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故名间使。本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理气宽胸、利膈化痰、疏解厥阴及少阳邪气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呕吐、中风、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小儿惊风、腋肿、肘挛、臂痛、风疹块。

【伍用功能】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位居督脉高位,尚有宣通一身之阳气,以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祛风散寒、驱邪截疟、镇静安神;
间使疏解厥阴、少阳之邪,以宽胸利膈、下气化痰、宁心安神。
二穴同用,并走于上,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和表里、散阴邪、除寒热、疗疟疾之功益彰。
【主治】
1.少阳病,邪居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2.疟疾。
【操作法】
大椎:俯伏或正坐低头,于项后隆起最高处为第7颈椎,在其下凹陷处定取。从后略向上斜刺0.8 1.2寸。
间使:伸臂仰掌,手掌后第1横纹正中(大陵)直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大椎—间使伍用,善治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诸症。若寒多热少,针灸并用,亦可重灸,艾条灸10 30分钟;若热多寒少,只针不灸,或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拔罐。欲治疟疾,常与后溪伍用,并于发作前1 2小时施术,针刺用泻法,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每10 15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亦可拔罐。
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肖友山老师传授云:病家头如戴帽者,取大椎一穴,浅刺入皮,行雀啄针法,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几十年来验之临床,名不虚传。
2022-07-25
mcxzy 阅读 33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2:32: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位居督脉高位,尚有宣通一身之阳气,以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祛风散寒、驱邪截疟、镇静安神;间使疏解厥阴、少阳之邪,以宽胸利膈、下气化痰、宁心安神。二穴同用,并走于上,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和表里...

  • 太溪为肾经原穴,为先天之气所发,对其本脏既有调节功能,又有良好的补虚作用,即滋肾阴、壮元阳、补肝肾、强腰膝;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出,配属五行,为井金穴,按"井主心下满"的原理,本穴具有疏泄(疏泄阳明邪热,以宣壅去滞,清热除烦,解表退热)作用,又据"病在脏者取之井"的经...

  • 合谷为大肠经原穴,原穴与三焦有密切关系,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人体的气化功能,补合谷则可增强人体的气化功能,而达实腠理、固毛窍、止汗出之功,复溜为经金之穴,泻之能宣肺降气、通调水道、利水湿、消水肿。二肢扮穴相伍,一补一泻,一固一利,扶正驱邪,止汗益彰。 【主治】 ...

  • 阳陵泉,又名阳陵或阳之陵泉,位于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是足少阳胆经的腧穴,也是筋之会穴。阳陵泉具有和解少阳、疏泄肝胆、清泻湿热、祛除风邪、舒筋活络、缓急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疗口苦咽干、头晕目眩、呕吐吞酸等症状。曲池和阳陵泉两穴伍用,一在上肢,一在下肢,均具有宣通下降之功,可以...

  • 太阴为始,至厥阴方终,穴出云门,抵期门而最后。"周而复始,其行各有期限,故以为名。本穴为足厥阴肝经脉气汇集的处所,属肝之募穴,又是足厥阴肝经与足太阴脾、阴维脉的交会穴。肝脉布两胁,肝为藏血之脏,本穴具有疏泄肝胆、调和表里、清热散邪、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痞散结之功。用于...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