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和表里调气血疏肝胆类 大椎—间使

【单穴功用】
大椎,又名百劳。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为督脉之经穴,又为手、足三阳经与督脉之交会穴,亦称诸阳之会穴。因其椎骨棘突最大,故名大椎。它具有宣通一身阳气之功,故可宣阳解表,祛风散寒,理气降逆,肃肺调气,清心定志,镇静安神。用于治疗伤风感冒、时行感冒、咳嗽寒热、肺胀胁痛、项背强痛、拘急、疟疾、癫痫、五劳七伤、骨蒸劳热、高血压等。

间使,又名鬼路。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行,为经金穴。间,夹隙中也,又间隔也;使,使令,又治事也。心包是心的外膜,附有络脉,是通行气血的道路,具有保护心脏,供给营养,代心行令,代心受邪的作用。故心包称为臣使之官。张隐庵:"心主血,心包主脉,君相之相合……间使者,君相兼行之使道也。"故名间使。本穴具有宁心安神、通经活络、理气宽胸、利膈化痰、疏解厥阴及少阳邪气之功。用于治疗心痛、心悸、胃痛、呕吐、中风、热病、烦躁、疟疾、癫狂、痫证、小儿惊风、腋肿、肘挛、臂痛、风疹块。

【伍用功能】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位居督脉高位,尚有宣通一身之阳气,以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祛风散寒、驱邪截疟、镇静安神;
间使疏解厥阴、少阳之邪,以宽胸利膈、下气化痰、宁心安神。
二穴同用,并走于上,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和表里、散阴邪、除寒热、疗疟疾之功益彰。
【主治】
1.少阳病,邪居半表半里,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
2.疟疾。
【操作法】
大椎:俯伏或正坐低头,于项后隆起最高处为第7颈椎,在其下凹陷处定取。从后略向上斜刺0.8 1.2寸。
间使:伸臂仰掌,手掌后第1横纹正中(大陵)直上3寸,当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大椎—间使伍用,善治少阳证,症见寒热往来诸症。若寒多热少,针灸并用,亦可重灸,艾条灸10 30分钟;若热多寒少,只针不灸,或大椎穴三棱针点刺拔罐。欲治疟疾,常与后溪伍用,并于发作前1 2小时施术,针刺用泻法,留针1小时,留针期间每10 15分钟行针1次。大椎穴亦可拔罐。
1959年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针灸科肖友山老师传授云:病家头如戴帽者,取大椎一穴,浅刺入皮,行雀啄针法,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几十年来验之临床,名不虚传。
2022-07-25
mcxzy 阅读 33 次 更新于 2024-07-02 08:42: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大椎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的交会穴。督脉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阳经经气的作用。大椎位居督脉高位,尚有宣通一身之阳气,以宣阳和阴、解表退热、祛风散寒、驱邪截疟、镇静安神;间使疏解厥阴、少阳之邪,以宽胸利膈、下气化痰、宁心安神。二穴同用,并走于上,相互促进,相互为用,和表里...

  • 太溪为肾经原穴,为先天之气所发,对其本脏既有调节功能,又有良好的补虚作用,即滋肾阴、壮元阳、补肝肾、强腰膝;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脉气所出,配属五行,为井金穴,按"井主心下满"的原理,本穴具有疏泄(疏泄阳明邪热,以宣壅去滞,清热除烦,解表退热)作用,又据"病在脏者取之井"的经...

  • 陷谷,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为足阳明胃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穴下陷如深谷,故名陷谷。本穴具有清热渗湿、泻火明目、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面部浮肿、目赤疼痛、肠鸣、腹痛、腹胀、季肋支满、足背肿痛、热病汗不出。【伍用功能】下脘和肠胃、促运化,行气滞、...

  • 在手掌心,当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为手厥阴心包经腧穴,乃心包经气所溜,为荥火穴。穴在掌心的中央,手为劳动器官,故名为劳;心包为心之外围,性属相火,火经火穴是心经的代表,故称为宫。总之,穴当手心,心神所居,故名劳宫。本穴具有清心火、安心神、清湿热...

  • 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原穴,有调气活血,清热退热,疏风解表,振奋整体功能之功;曲池为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合穴,按"合治内腑"之理,它有通腑气、疏风解表、调和气血、消肿止痒之效。曲池走而不守;合谷升而能散,二穴相合,清热散风,为清理上焦之妙法。头者,诸阳之会,耳、目、口、鼻、...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