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医大师吕景山对穴: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类 太溪—太冲

【单穴功用】
太溪,又名吕细。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为足少阴肾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土穴、原穴,又是回阳九针穴之一。太溪,太者大也,溪者川也。肾水出于涌泉,通过然谷,聚流而成太溪,并由此处转注入海,故名太溪。本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利三焦,补命火、理胞宫,补肝肾、强腰膝之功。用于治疗咽喉肿痛、牙根酸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消渴、月经不调、失眠、遗精、阳痿、胸闷心痛、手足厥冷、小便频数、腰脊疼痛、下肢无力。

太冲,又名大冲。在足背侧,当第1跖骨间隙的后方凹陷处,为足厥阴肝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既是本经"原"穴,又是输土穴。太,大也;冲,通道也。比喻本穴为肝经通道所在,也是元(原)气所居之处,故名太冲。本穴具有舒肝理气、活血通络、清降肝阳、镇肝息风、清利下焦湿热之功。用于治疗胸胁支满、疼痛、呕逆食少、眩晕头痛、头重脚轻、烦躁失眠、惊风抽搐、癫痫、目赤肿痛、崩漏、疝气、遗溺、小便不通、内踝前缘痛。

【伍用功能】
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肾为水脏,主藏精,为先天之本。太溪为肾经"原"穴,有滋肾阴、退虚热、壮元阳、强腰膝之功。
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肝为风木之脏,肝藏血,有贮藏、调节血液的功能,故肝有血海之称。太冲为肝经"原"穴,有疏肝理气,活血通络,平肝息风,清热利湿之效。
太溪突出一个"补"字;太冲侧重一个"泻"字。二穴伍用,一补一泻,相互制约,相互为用,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滋肾平肝,移盈补亏,清上安下,潜降血压之功益彰。
【主治】
1.高血压病、头痛、眩晕,证属阴虚火旺、肝阳上扰者。
2.失眠、多梦、寐而不实,证属阴虚火旺、心肾不交者。
3.月经不调、子宫出血,证属阴虚火旺、阳络受损、血热妄行者。
4.奔豚气,多由肾脏阴寒之气上逆,或肝经气火冲逆所致。症见有气从少腹上冲胸脘、咽喉,发作时痛苦难忍,或有胃脘痛,或有腹痛等。
【操作法】
太溪:正坐或仰卧,于内踝后缘与跟腱前缘的中间,与内踝尖平齐处取穴。直刺0.3 0.5寸。
太冲:正坐垂足,于足背第1、2跖骨之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当拇长伸肌腱外缘处取穴。直刺0.5 1寸。
【经验】
太溪—太冲伍用,取其"肝肾同源"之意。盖"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两者可以相互滋养化生,肝、肾内寄相火,相火源于命门,肝肾阴虚,以致相火妄动,拟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为之正治。
吕老1965年初夏,曾遇一中年妇女,自诉:近5年来,经常头昏,头晕,耳鸣,腰酸,下肢无力,夜卧多梦,时而惊醒。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血压:22.7/16千帕。脉症合参,证属肝肾不足,阴虚火旺,肝阳上扰。治宜滋阴降火,清上安下。处方:补太溪、泻太冲。治疗经过:每次留针30分钟,每隔10分钟行针1次。依法连针3次,诸症减去一半,又针5次,诸恙悉除,血压:18.7/13.3千帕。
2022-06-15
mcxzy 阅读 25 次 更新于 2024-11-15 00:42:1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平肝息风,预防中风病作。中风已成,证属闭证者,亦宜选用,尤其是血压甚高者,点刺放血,亦有降低血压之效。按照血升气亦升,血降气亦降之理,点刺放血可治疗气喘诸症。点刺放血还有清热解毒、清热凉血、活血散瘀之功,故可治疗痈疽、疮疡、疔毒,尤其当邪毒攻心之际,更宜选用。 点刺...

  • 【单穴功用】 申脉,在足外侧部,外踝直下方凹陷中,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系阳跷脉所生之处,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穴在外踝下凹陷处,经脉之气于申时注入膀胱经,故名申脉。本穴具有疏风解表、安神定志、舒筋活络、缓急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痛、眩晕、中风不语、半身不遂...

  • 肝脾不和证的临床表现有肝失疏泄和脾失健运两个方面。肝气不疏,气机郁滞,常见胸胁胀满疼痛,喜叹息,情志抑郁或烦躁易怒;脾失健运,气滞湿阻,可出现纳减腹胀,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腹痛泄泻,排便后气滞暂得通畅,故泻后疼痛得以缓解。肝郁湿盛,则苔白或腻,脉弦。 肝脾不和证的治疗以...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