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穴功用】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阳跷脉、申脉穴相交会(即沟通之意)。穴在手小指外侧(尺侧),本节(掌指关节)后之凹陷处。握拳时,穴处肌肉隆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处,故名后溪。本穴具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项强痛、落枕、颈部扭伤、目赤肿痛、面肌 动、耳鸣耳聋、热性病证、疟疾、癫 、小便赤涩、时疫病症、黄疸、肘臂手指挛急。
束骨,又名刺骨。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太阳主一身之表,风邪为患,首当其冲,以致表阳被困,阳气不得宣通,营卫不和,发热恶寒也。束骨为其输穴,按"输主体重节痛"之理,故对疼痛之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正如《灵枢·杂病》云:"项强不能俯仰者取之足太阳"即为本穴,善治项强不能前后运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以阳化阴,针之尚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目眩、恶寒发热、目赤肿痛、疔疮、痈肿、肠澼、泻泄、腰背疼痛、落枕。
【伍用功能】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小肠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阳跷脉申脉穴相沟通,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
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是膀胱脉气所注,为输木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通络止痛之效。
二穴伍用,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头项强痛。
2.落枕。
【操作法】
后溪:握拳,于第5掌指关节后缘,当手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直刺0.5 1寸。
束骨: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于足外侧缘赤白肉际,当第5跖骨小头后缘处取穴。直刺0.2 0.3寸。
【经验】
后溪—束骨伍用,出自《灵枢·杂病》:"项痛不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按:项痛不可仰,即低头、仰头困难也,当刺足太阳输木穴—束骨;不可以顾,即不能左右回顾,应取手太阳输木穴—后溪。为什么取其输木穴呢?因为"输主体重节痛""木主疏泄",它对经络气血有良好的疏通作用,尤其对疼痛性病证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故二穴伍用,疏调太阳经气,通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益彰。
落枕案例
赵某,男,37岁,工人。1965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左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12小时。
病史:昨日夜卧不慎,今日晨起始感左侧颈项酸楚强痛,并向同侧肩背、上肢扩散,不能俯仰,亦不能向右侧回顾,而前来就医。
查体:向右侧扭头时,左侧大柱穴周有明显的自发痛、压痛,外观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落枕(证属经气不利,经筋受损)。
治则:疏调经气,活络止痛。
处方:后溪、束骨。
操作:先针后溪,后刺束骨,施以同步行针法。
刺后溪行针3分钟后,左右回顾疼痛减轻,唯仰头痛感如故;继刺束骨,顿时疼痛缓解,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自云:病去三分之二有余,翌日又针1次,痛止病除,活动自如矣。
2022-06-11
后溪,在手掌尺侧,微握拳,当小指本节(第5掌指关节)后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阳跷脉、申脉穴相交会(即沟通之意)。穴在手小指外侧(尺侧),本节(掌指关节)后之凹陷处。握拳时,穴处肌肉隆起如山峰,按之似小溪之曲处,故名后溪。本穴具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用于治疗头项强痛、落枕、颈部扭伤、目赤肿痛、面肌 动、耳鸣耳聋、热性病证、疟疾、癫 、小便赤涩、时疫病症、黄疸、肘臂手指挛急。
束骨,又名刺骨。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乃本经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太阳主一身之表,风邪为患,首当其冲,以致表阳被困,阳气不得宣通,营卫不和,发热恶寒也。束骨为其输穴,按"输主体重节痛"之理,故对疼痛之症有良好的止痛作用。正如《灵枢·杂病》云:"项强不能俯仰者取之足太阳"即为本穴,善治项强不能前后运动。五行属木,木能生火,以阳化阴,针之尚有祛风散寒、发汗解表作用。用于治疗头痛、目眩、恶寒发热、目赤肿痛、疔疮、痈肿、肠澼、泻泄、腰背疼痛、落枕。
【伍用功能】
后溪为手太阳小肠经腧穴,乃小肠脉气所注,为输木穴,又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督脉,与阳跷脉申脉穴相沟通,有宣通阳气、宁心安神、清利湿热、通络止痛之功;
束骨为足太阳膀胱经腧穴,是膀胱脉气所注,为输木穴,有宣通本经阳气、祛风散寒、发汗解表、通络止痛之效。
二穴伍用,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同经相应,同气相求,相互促进,疏通太阳经气,祛风散邪,通络止痛之功益彰。
【主治】
1.头项强痛。
2.落枕。
【操作法】
后溪:握拳,于第5掌指关节后缘,当手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取穴。直刺0.5 1寸。
束骨: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于足外侧缘赤白肉际,当第5跖骨小头后缘处取穴。直刺0.2 0.3寸。
【经验】
后溪—束骨伍用,出自《灵枢·杂病》:"项痛不可仰,刺足太阳;不可以顾,刺手太阳也。"按:项痛不可仰,即低头、仰头困难也,当刺足太阳输木穴—束骨;不可以顾,即不能左右回顾,应取手太阳输木穴—后溪。为什么取其输木穴呢?因为"输主体重节痛""木主疏泄",它对经络气血有良好的疏通作用,尤其对疼痛性病证有良好的镇痛作用。故二穴伍用,疏调太阳经气,通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益彰。
落枕案例
赵某,男,37岁,工人。1965年12月8日初诊。
主诉:左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12小时。
病史:昨日夜卧不慎,今日晨起始感左侧颈项酸楚强痛,并向同侧肩背、上肢扩散,不能俯仰,亦不能向右侧回顾,而前来就医。
查体:向右侧扭头时,左侧大柱穴周有明显的自发痛、压痛,外观未见异常,舌淡,苔薄白,脉弦细。
诊断:落枕(证属经气不利,经筋受损)。
治则:疏调经气,活络止痛。
处方:后溪、束骨。
操作:先针后溪,后刺束骨,施以同步行针法。
刺后溪行针3分钟后,左右回顾疼痛减轻,唯仰头痛感如故;继刺束骨,顿时疼痛缓解,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起针后,自云:病去三分之二有余,翌日又针1次,痛止病除,活动自如矣。
2022-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