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热的辨证施治

内热以五内之火,热由内生,病在阴分,故内热者宜清凉,不宜升散,升散则内火愈炽,火空则发也。但内热之证,亦有虚实,实者宜从正治,虚者当从反治。1.五脏实热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宜疏下。(1)心热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治则:清心降火。主方: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2)肝热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治则:清肝泻火。主方:泻青丸、柴胡饮子、龙胆泻肝汤。(3)脾热证候:目疮口臭,烦渴易饥,渴喜凉饮、口燥唇干,口腔溃疡、大便秘结,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治则:泻脾胃伏火。主方:泻黄散(又名泻脾散)。(4)肺热证候: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便秘尿赤,胸膈烦热。治则:清上泄下,泻火通便。主方:轻则泻白散、地骨皮散,重则凉膈散。(5)肾热证候:潮热盗汗,口干咽痛,耳鸣遗精,小便短赤,小腹胀满,尿闭不通。治则:滋肾清热,降火。主方:滋肾丸,滋阴八味丸。2.五脏虚热虚热宜调补,凡元气虚而热者,必真阴不足,皆假热证也,宜从反治。(1)心脾肺气虚假热者,五君子煎,人参理中汤。(2)五脏气血俱虚假热者,五福饮。(3)肝肾真阴不足假热者,轻则六味地黄汤,甚则理阴煎。肝肾血虚假热者,大营煎,五物煎。肝肾阴虚,上热下寒,则阳无所附而格阳为热者,六味回阳饮,或八味地黄汤。肝经血虚生风而热者,四物加天麻,钩藤。(4)汗后血虚而热甚者,六神散加粳米。汗后气虚而恶寒发热者,补中益气汤。汗后阴虚,阳无所附而热者,四物汤加人参,黄芪。汗后阳虚,阴无所附而热者,四君子加川芎,当归。

2016-05-10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0 05:19:4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五脏实热凡实热之在内者,古法治分五脏,宜从正治、宜疏下。(1)心热证候: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治则:清心降火。主方:泻心汤、导赤散、安神丸。(2)肝热证候: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耳聋、口苦咽干。两胁疼痛,小便赤涩。治则:清肝泻火。主方:泻青丸、...

  • 内热还可能引起心火旺盛,表现为体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患者可以通过食用莲子汤、猪肝、绿豆粥等食疗方法来去火清肺,调理身体。莲子汤有助于去除心火,而猪肝和绿豆粥则有助于缓解肺火和胃火。3. 食疗方 - 莲子汤: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 身体内热的患者,多数都会有小便频繁,肠胃不好,消化不良,饮食过度频繁,出现脾胃虚寒,气候旺盛的现象,严重的会伴有恶心呕吐,以及身体乏力,患者在平时可以通过喝莲子汤,猪肝,绿豆粥的方法去火清肺,调理身体的那种,因为身体的热量太高,会造成上火,引起心火旺盛出现体热。 症状体征 ①善饥有食、小便...

  • 判断孩子是否有内热的方法包括观察孩子的舌质、舌苔和小便的颜色。舌质红、舌苔黄或淡黄、小便黄或淡黄,黄与淡黄提示程度上的不一样。这是初步判断内热的一种方法。然而,更准确的判断需要请中医生进行辨证施治。内热可能是实热、虚热、湿热等的不同,部位因受累的脏腑不同而不同。小儿食积也可能导致内...

  • 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气虚火旺者治疗时应以补中益气、甘温除热为原则,建议就医后使用汤药调理,常用中成药主要是补中益气丸等。2.按脏腑类型的辨证论治(1)心火虚火证候: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治则:滋阴清热;实火...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