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病的辨证施治

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众多,其辨证重点在于:分清表里、辨明寒热、确定虚实。分清表里,以确定病变部位。一般而言,表证发热与恶寒并见,半表半里证发热与恶寒交替出现,而里证与虚证则发热与恶寒只见其一或均不出现。辨明寒热,可以确定病变寒热属性,又可分辨感邪性质。确定虚实,可以判断病变虚实属性,了解邪正消长变化趋势。一般而言,外感热病的前、中期为邪盛正实,后期则为邪衰正虚或邪去正复。临床常用分期法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施治。1.邪盛正实阶段(包括表卫、里热阶段)外感热病初期在发病的第1~3天,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或伴咽痛、咽红等症。此阶段治疗宜辛凉解表、清轻透邪,代表方剂为桑菊饮(桑叶、菊花、连翘、薄荷、甘草、苇根、杏仁、桔梗)、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如外感发热,汗出不解,病邪传里,邪气犯肺,导致肺失宣降,痰热闭肺,则出现咳嗽、肺炎喘嗽、哮喘等证。此阶段治疗宜清肺发汗退热,代表方剂为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生石膏、甘草)。2.邪衰正虚阶段(包括阴虚阶段、气虚阶段)在热病过程中,温热之邪最易伤津耗液及内损脾胃,邪衰正虚阶段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气阴两虚表现。如病后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见低热不退或热退后易复发、精神不振、不思饮食、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治疗上宜滋养阴液、调理脾胃,可采用青蒿鳖甲汤(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或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粳米、甘草);如见瘥后不寐,自汗盗汗者,多为阴液亏虚,余热内扰,应慎用滋补,而以清养为益,可用酸枣仁汤(知母、茯苓、川芎、甘草、酸枣仁)加麦冬、人参、黄连、竹叶等。3.邪去正复阶段外感热病邪去正复阶段患者外邪已解,脾胃虚弱较甚者,可采用运脾汤(党参、白术、茯苓、佛手、枳壳、石菖蒲、炒麦芽、仙鹤草)。

2016-05-12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18 02:21:0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一般而言,外感热病的前、中期为邪盛正实,后期则为邪衰正虚或邪去正复。临床常用分期法对外感热病进行辨证施治。1.邪盛正实阶段(包括表卫、里热阶段)外感热病初期在发病的第1~3天,临床表现为发热、鼻塞流清涕、喷嚏、咳嗽、或伴咽痛、咽红等症。此阶段治疗宜辛凉解表、清轻透邪,代表方剂为...

  • 一、审因论治,辨清表里 辨证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辨证是施护的前提和依据。对于外感发热的病人,首先辨明表热或里热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施护中有其根本的不同之处。表热证为六*或疫毒之邪侵犯皮毛肌腠,使卫气受遏,肌表得不到正常温煦,邪气闭阻,营卫不得宣通所致。其发病的主要表现为...

  • 治疗热病并非单纯止热,而是要针对个体差异进行辨证施治。当疾病痊愈后,若仍有余邪残留,应注重后期调理,以防复发。重点在于滋养身体,尤其是阴液的恢复,可以选择麦冬、生地黄、牡丹皮和白茅根等食材,这些都有良好的滋阴清热功效,帮助身体恢复平衡。养阴清热,兼顾体质 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所以在治...

  • 其原因一是有诱发疾病,二是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加上病原微生物复杂多样,极易发生多种菌混合感染。因此选择抗生素难度较大,抗生素的毒副作用对肝肾功能的影响,往往带来新的问题。临床上对于病原不明的发热性疾病采用中医药辨证论治每获奇效。通过倍领安全小编的介绍,中药如何治疗老年热病大家都清楚了吧...

  • (一)中、上焦湿热的辨证施治 上焦湿热:以上焦心肺为主,湿热上蒸,心肺受迫,胸中者气之海,故感胸满闷痛,肺受湿热所迫,故咳嗽、喘逆且肺部满堵,舌白,脉象浮按之濡。治疗上焦湿热必须以宣肺为主,肺气得宣则胸满闷堵皆愈。可用疏卫、芳香、宣化以开胸中之气机。药用佩兰、藿香、杏仁、...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