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三焦系统”上中下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三焦是对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规律进行分析和概括,确立治疗原则并以推测预后转归的辨证方法。
  ①上焦病症。温病由口鼻而入,鼻通于肺,故温病开始即出现肺卫受邪的症状。温邪犯肺以后,有两种传变趋向:一为顺传,病邪由上焦传入中焦,出现脾胃经的证候;另一种为逆传,从肺卫传入心包,出现邪陷心包的证候(见热入心包证)。上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脉浮数或两寸独大,治宜辛凉解表,方用银翘散、桑菊饮等。
  ②中焦病症。温病顺传到中焦,则见脾胃之证。胃喜润恶燥,邪入中焦而从燥化,则出现阳明经(胃、大肠)的燥热证候;脾喜燥而恶湿,邪入中焦而从湿化,则见太阴(脾)的湿热证候。中焦病证的临床表现为阳明燥热,则面红目赤、发热、呼吸俱粗、便秘腹痛、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黄或焦黑、脉沉实;太阴湿热,则面色淡黄、头胀身重、胸闷不饥、身热不扬、小便不利、大便不爽或溏泄、舌苔黄腻、脉细而濡数。中焦病证的治法,阳明燥热,则通腑泄热。方用三承气汤;太阴湿热,则清热化湿,方用三仁汤。
  ③下焦病症。温邪深入下焦,多为肝肾阴伤之证。临床表现为身热面赤、手足心热甚于手背、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象虚大;或手足蠕动、心中憺憺大动、神倦脉虚、舌绛苔少甚或时时欲脱。治宜滋阴潜阳,方用加减复脉汤、三甲复脉汤等。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2013-12-19
mcxzy 阅读 8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7:28: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三焦病症标志着温病病变发展过程中3个不同阶段。其传变过程,虽然自上而下,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

  • 在中医辨证体系中,三焦辨证占有重要地位,起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理论。这一辨证方法源于对《内经》中关于三焦功能区域的理解,将人体躯干的脏器划分为三个主要部分:上焦,从咽喉至胸隔,包括呼吸道和心脏;中焦,涵盖了胃和腹部,负责消化与营养的吸收;下焦,则包括下腹部和生殖系统,对应膀胱、肾等器官...

  •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它是根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隶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从咽喉至胸隔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

  • 营卫生会篇》指出“上焦如雾”(主要指心肺的输炎饔茫,“中焦如 沤”(指脾胃的消化转输作用),“下焦如渎”(指肾与膀胱的排尿作用,并包括肠道的排便 作用),这些功能实际就是体内脏腑气化功能的综合,故三焦的功能,概括而言是受纳 水谷,消化饮食,化生气血精微物质,输送营养,排泄废料。三焦...

  • 上焦在膈之上,包括心肺。膈下和脐上是中间病灶,包括脾和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肝肾。三焦的具体功能为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化活动(元气是组织气化活动的原动力,而三焦通行元气又关系到全身气化功能的正常运行);为人体水液运行的通路。三焦的主要功能是主持气的运化以及水液的运化。三焦...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