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脏辨证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心病证候 4 肝病证候 5 脾病证候 6 肺病证候 7 肾病证候 1 拼音 wǔ zàng biàn zhèng
2 概述 古代儿科医家钱乙、张洁古、万密斋等人很重视五脏证治。主要根据小儿机体的特征,通过四诊搜集的资料,按五脏所主,加以分析归纳,以指导治疗。清,夏禹铸更明确指出“望颜色,审苗窍”为五脏辨证的关键。他在《幼科铁镜》中云:“五脏不可望,惟望五脏之苗与窍,其色若异于平日,而苗窍之色与面色相符,则脏腑虚实,无有不验者矣”。
脏和腑的关系,互为表里。脏有病变,可以影响到腑。如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上逆,可引起大肠传导失司而出现便秘。脾与胃相表里,脾虚食滞,可引起胃失和降而出现呕吐。肾与膀胱相表里,肾气虚弱,可引起膀胱不约而出现遗尿。因此,辨明五脏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又须与八纲辨证相结合。
3 心病证候 心主惊,故病多惊悸哭叫,手足动摇,神乱不安等。热证则壮热,心胸热,口中气热,欲就冷,目上窜,目内赤,合面而睡,咬牙,欲言不能。实证则发热烦渴,哭叫,喜仰卧、惊搐。如心火亢盛,则心中烦热。火扰心神,则急躁惊惕。心火上炎,则口舌糜烂。火盛灼津,则舌红口渴。火犯阳络,则吐血衄血。痰火扰心,则心烦心悸,多梦易惊。痰迷心窍,则神昏呆滞,喉中痰鸣。心血瘀阻,则心悸肢冷,舌紫脉涩。虚证则卧而悸动不安,如血不养神,神不内敛,则心悸易惊,脉细舌淡。阴不制阳,虚热内生,则低热盗汗,五心烦热。心气不足,鼓动无力,则心悸气短。胸阳不振,心脉阻滞,则心胸憋闷。心阳暴脱,宗气大泄,则大汗淋漓,四肢厥冷。
4 肝病证候 肝为刚脏,主风。故病多大叫,目直视,呵欠,颈项强直,四肢抽搐等。热证则壮热引饮,喘闷,口中气热,目内青,直视,身反折强直,手乱动。实证则目直视,大叫,颈项强直,抽搐有力。故热极生风,风火相煽,则筋脉拘急,角弓反张。如肝火上炎,则头痛目眩。肝阳上亢,则头晕而胀,两目干涩。迫血妄行,则吐血衄血。肝气郁结,则胸胁胀痛。寒滞肝脉,则腹痛引睾。虚证则咬牙,多呵欠,徐徐疭瘛。故血虚生风,筋失所养,往往抽搐无力,舌淡少苔。如肝阳化风,则多抽搐震颤,身动舌红。

5 脾病证候 脾主困。故病多体重、困倦,多睡,不思饮食,泄泻。热证则目内黄,尿黄。实证则身热饮水,泄泻黄赤。如寒湿困脾,则多脘腹胀满,泛恶欲吐,食纳减少,苔白脉缓。虚证则呕吐,泄泻色白,困倦思睡,睡卧露睛。如脾虚不运,则多食后作胀,面黄体怠。脾气下陷,则少气懒言,脱肛腹坠。阳虚中寒,则形寒气怯,腹满喜温。脾不统血,则肌衄便血,气短脉细。
6 肺病证候 肺为娇脏,病多咳嗽、喘急,呼吸不利,闷乱。风寒犯肺,则喘而气盛,咳嗽痰多,胸满泛恶,闷乱,渴不喜饮,鼻塞流涕,喷嚏。风热犯肺,则身热咳嗽,咯吐黄痰,鼻流黄涕,口渴喜饮。热证则痰浊阻肺,咳嗽痰粘色黄,喘急,呼吸不利,鼻干或衄血,胸满呕恶。燥热伤肺,津液被灼,则鼻燥咽干,咳痰粘少。虚则哽气或长出气,喘而少气,皮毛干燥,唇色白。肺气虚弱,卫气不固,则自汗面白,周身乏力。肺阴不足,虚热内生,则午后发热,两颧发红,唇露红色,干渴思饮,甚至咳痰带血。
7 肾病证候 2022-10-26
mcxzy 阅读 26 次 更新于 2024-09-20 01:49:2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