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困证的辨证施治

1.脾虚湿困引起的痞满病因病机:因饮食不节或者劳累过度,思虑伤脾等引起脾气不足,脾阳不振,脾失运化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证候: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舌体胖大,质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治则:健脾除湿化痰,理气宽中。方药:四君子汤合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2.脾虚湿困引起的呕吐病因病机:多因素体脾胃虚弱或者病后体虚,劳倦过度,耗伤中气,胃虚不能受纳水谷,脾虚不能化生精微,停积胃中,上逆为呕。证候:呕吐清水痰涎,头眩心悸,胸脘痞满,不思饮食,或呕而肠鸣有声,舌淡胖,苔白腻,脉滑。治则:温化痰饮,健脾和胃降逆。方药: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3.脾虚湿困引起的泄泻病因病机:多因长期饮食失调,劳倦内伤,久病缠绵,脾气亏虚,运化水湿功能下降,水谷清浊不分从而导致泄泻。证候:大便时溏时泄泻,反复发作,略有饮食不慎大便次数即可增多,夹见不化水谷,饮食减少,脘腹胀满不舒,面色少华,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弱。治则:健脾淡渗,利湿止泻。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4.脾虚湿困引起的水肿病因病机:因久病缠绵,或素体脾胃虚弱导致的脾健运失司,不能制水,致水湿停聚泛滥,出现的水肿等症状。证候: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四肢重,小便少,伴见面色不华,纳少便溏,少气神疲,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腻或白滑,脉缓或濡滑。治法:健脾益气,利水消肿。方药:黄芪补中汤加减。

2016-06-01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6:24:1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对于脾虚湿困证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健脾利湿的方法。通过调理饮食、改善生活习惯,以及服用中药如参苓白术散等,可以达到健脾益气、祛湿化痰的效果。同时,针灸、拔罐等中医外治手段也可辅助使用,帮助调理身体,缓解症状。总的来说,脾虚湿困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的一种证候,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和肢体困重...

  • 3辨证施治 1.脾虚湿困引起的痞满 病因病机:因饮食不节或者劳累过度,思虑伤脾等引起脾气不足,脾阳不振,脾失运化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证候:胸脘痞满,恶心欲吐,头晕目眩,头重如裹,身重肢倦,舌体胖大,质淡,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沉滑。治则:健脾除湿化痰,理气宽中。方药:四君子汤...

  • 对于这类证候,中医倾向于使用温胆汤加味来调理。具体方剂包括:法半夏、枳实、茯苓、竹茹、苍术、枸杞子各10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山药20克,浙贝母5克。针对痰多的患者,可加用胆南星10克;对于感到疲倦乏力的患者,则可加入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0克,以增强体力。通过这些中药的合理组合...

  • 对于此类病症,中医治疗策略主要侧重于健脾和利湿。治疗方法包括清热以祛除湿热、淡渗以促进湿气排出,以及使用芳香药物以促进湿气的挥发和转化。常用的方剂有参苓白术散加味,此方旨在增强脾的运化功能,以及霍香正气丸加味,旨在驱散湿邪,恢复脾胃的正常运作。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缓解脾虚湿困的症状,促进...

  • 若为脾气虚湿困,可用参苓白术散等;如脾阳虚湿困,方用实脾饮温阳利水;若为湿热困脾,则用香砂六君子汤等健脾化湿清热。内湿是由于脾不运湿和肾不主水导致的病理变化。内湿的产生多因脾虚,与外感湿邪和内生湿浊也常互相影响。内湿的临床表现以脾胃症状为主,可因体质和治疗等因素而有寒化、热化...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