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脾不和证的辨证施治

肝脾不和证的治疗以疏肝健脾为法。可选用柴胡舒肝散、痛泻要方、逍遥散等方剂。1.肝气郁结证候:肋胁疼痛,善太息,脉弦。或兼见寒热往来,脘腹胀满,纳呆食少。治则: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方:柴胡舒肝散。方药: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瘀血征象明显,加用丹参;兼有嗳气吞酸、口苦者,加用左金丸;兼有食滞征象者,加用麦芽、鸡内金等。2.肝气乘脾证候: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常因情绪紧张或抑郁、生气而诱发。舌苔薄白,脉弦而缓。治则:补脾柔肝,祛湿止泻。主方:痛泻要方。方药: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用于治疗久泻者,加升麻、党参、肉豆蔻;消化不良,加山楂、神曲;小便不利,加车前子、滑石;腹胀,加川朴、砂仁(后下)。3.肝郁血虚脾弱证候: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者。治则:疏肝解郁,健脾和营。主方:逍遥散。方药:甘草(微炙赤)、当归(去苗,微炒)、茯苓(去皮,白者)、芍药、白术、柴胡(去苗)。肝郁头痛较甚者,加川芎、白芷;肝郁失眠者加远志、酸枣仁;肝郁胁下有瘕者加鳖甲、生牡蛎。4.肝郁脾滞证候:胸胁胀闷,脘腹疼痛,或泄利下重,手足不温,或身热,或心悸,脉弦。治则:疏肝理脾,解郁。主方:四逆散。方药: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气郁重者可加郁金、香附,心烦热者可加炒栀子、淡豆豉;脾气虚者,可加党参以益气健脾。

2016-05-13
mcxzy 阅读 29 次 更新于 2025-04-06 06:24:12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在辨证过程中,需留意肝气郁结与脾失健运同时出现的征象。肝气郁结可见到情绪、消化等多个方面的问题,而脾失健运则可能导致腹胀、纳差等症状,两者相互作用,共同构成肝脾不和证的复杂表现。因此,在临床诊断中,通过细致观察患者的具体症状,结合肝气郁结与脾失健运的双重表现,可以准确判断为肝脾不和证。

  • 肝脾不和证的治疗以疏肝健脾为法。可选用柴胡舒肝散、痛泻要方、逍遥散等方剂。1.肝气郁结证候:肋胁疼痛,善太息,脉弦。或兼见寒热往来,脘腹胀满,纳呆食少。治则:疏肝行气,活血止痛。主方:柴胡舒肝散。方药:柴胡、陈皮、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炙甘草。瘀血征象明显,加用丹参;兼有嗳气吞酸...

  • 肝郁脾虚又称为肝脾不和证,它是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主要表现为胸胁胀痛、腹胀、便溏、食少纳呆、脘腹胀闷、四肢倦怠、肠鸣矢气等等。肝郁脾虚它的治疗主要有疏肝健脾,选用的方子常用的有痛泻要方,它的组成主要是白术20g,白芍15g,陈皮15g,防风6g,木香10g,砂仁10g,茯苓20g,山药20g,甘草...

  • 调理肝郁脾虚的方法包括食补。推荐食用山药米芡实粥,特别是胃寒者可用薏米,胃热者用芡实,山药可换成绿豆。绿豆薏米粥对肝郁脾虚有显著的改善效果,有助于扶中气、健脾。此外,经常食用山药对五脏有保健作用,可安神、养肝护肝、健脾胃。

  • 治疗肝脾不和证应以疏肝健脾为法。常用的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散、痛泻要方、逍遥散等。这些方剂能够帮助调理肝脾,恢复两脏功能的正常运作,从而改善患者的症状。在应用这些方剂时,建议遵循医嘱,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调整剂量和服用时间,以达到最佳疗效。需要注意的是,肝脾不和证的治疗应以调整情志和饮食习惯...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