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证的辨证施治

1.内治法(1)心气虚 证候:心悸、气短、自汗,胸闷不适,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脉细无力或结代等。治则:调补营卫,安养心神。主方:宅中汤加减。方药:炙黄芪、炙党参、朱茯神、远志、当归、白芍、丹参、柏子仁、酸枣仁、炙甘草。兼见血虚,症见口唇淡红,心悸不已者可加桂元肉、制首乌以养血安神;若兼见胆虚,症见心悸不寐,寐中恶梦纷纭,易惊恐,可加茯苓、石菖蒲、珍珠母,以补气益胆安神。(2)心气虚偏阳虚 证候:心虚血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治则:养肝脾,通肾气,宁心神。主方:养心汤加减。方药:炙党参、炙黄芪、柏子仁、酸枣仁、朱茯神、当归、白芍、百合、桂枝、炙甘草。若形寒肢冷者加附片、荜澄茄以温阳;若纳呆、腹胀、大便溏泄者加炒白术、薏苡仁、陈皮、砂仁以健脾利湿;若气虚致血瘀,症见胸闷憋痛,口唇发绀者加檀香、桂枝、丹参以活血通络;(3)心气虚偏阴虚脉结代 证候: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治则:益气滋阴,通阳复脉,养血定悸。主方: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炙党参、生地黄、阿胶珠、朱麦冬、大麻仁、百合、广木香、生姜、大枣。若兼咳嗽少气,喘促面浮加沉香、蛤蚧、核桃仁焙干共研末以固肾平喘:2.外治法(1)针灸 取穴心俞、厥阴俞、膻中、内关、足三里等。进针得气后,留针15分到20分钟,留针期间,间断捻转提插,加强针感。或取0.5厘米长的皮内针,刺入厥阴俞、心俞穴位后,用小块胶布固定,持续留针5~7天再取出。亦可取图钉或耳揿针,用血管钳将针夹紧刺入穴位,然后用胶布固定,留针5~7天。适用于不能每天就诊或需要巩固疗效者。(2)推拿 可推拿心前区、内关、膻中、三阴交、足三里等穴,每穴3分钟,心俞每穴4分钟。每日早晚各一次,20天一疗程。

2016-06-01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7:28: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心气虚证证候:心悸,气短(活动时加剧),自汗,胸闷不舒或痛,面色苍白,体倦乏力,舌质淡,舌体胖嫩,苔白,脉虚等。治则:益气养心。主方:七福饮。本方具有益气补血、养心宁神的功效,适用于气血亏虚、心失所养所致的心悸、气短、自汗、神疲、不寐等症。本方系由五福饮加酸枣仁、远志而成。

  • 1.心气虚证证候:心悸,胸闷,舌质淡,脉虚结代,治则:益气养心。主方:养心汤、七福饮。常用药:人参、白术、炙甘草、黄芪、当归、川芎。2.肺气虚证证候:咳嗽无力,少气短息,动则益盛,痰液清稀,平素易感冒,舌淡苔白,脉弱,治则:补益肺气。主方:补肺汤、玉屏风散、生脉散。常用药:党参...

  • 心气虚证 证候: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治法:益气养心。方药:七福饮加减。

  • 心阳虚证:多在心气虚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气虚及阳,温运无权,鼓动血行功能减弱,血行滞缓所表现的心气虚证伴形寒肢冷、胸痛等症状。 心阳暴脱证:多在心阳虚的基础上,心脏功能日渐衰竭而呈现的亡阳危证。临床可见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息微气短等症。 病因 心气虚证、心阳虚证、心阳暴...

  •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注解 4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心痛·心气虚证的穴位 2 治疗心痛·心气虚证的方剂 3 治疗心痛·心气虚证的中成药 4 心痛·心气虚证相关药物 1 拼音 xīn tòng ·xīn qì xū zhèng 2 英文参考 heart pain with ...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