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辨证论治

心悸的辨证应首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1.心虚胆怯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加减。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2.心血不足症状: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加减。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3.心阳不振症状: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常用药:桂枝、附子、人参、黄芪、麦冬、枸杞、炙甘草、龙骨、牡蛎。4.水饮凌心症状:心悸眩晕,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或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恶心、欲吐、流涎,舌淡胖,苔白滑,脉象弦滑或沉细而滑。治法: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常用药:泽泻、猪苓、车前子、茯苓、桂枝、炙甘草、人参、白术、黄芪、远志、茯神、酸枣仁。5.阴虚火旺症状: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耳鸣腰酸,头晕目眩,急躁易怒,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常用药:生地、玄参、麦冬、天冬、当归、丹参、人参、炙甘草、黄连、朱砂、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桔梗。6.瘀阻心脉症状:心悸不安,胸闷不舒,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或结或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常用药:桃仁、红花、丹参、赤芍、川芎、延胡索、香附、青皮、生地、当归、桂枝、甘草、龙骨、牡蛎。7.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安神。方药:黄连温胆汤加减。常用药:黄连、山栀、竹茹、半夏、胆南星、全瓜蒌、陈皮、生姜、枳实、远志、菖蒲、酸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2016-05-06
mcxzy 阅读 17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9:43: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对于心悸的辨证论治有着独特的见解,主要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首先,对于心虚胆怯导致的心悸,治疗方法是通过镇静安神,滋养心神。常用的方剂是安神定志丸,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减药物。当心血不足引起心悸,中医主张补血养心,同时配合益气安神。归脾汤是常用的治疗方剂,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

  • 中医治疗心悸病的原则,要分清虚实论治,辨证论治有以下几种:1、心虚胆怯:病人惶惶不可终日,少寐多梦。这时候应该镇惊定志、养心安神,可以服用安神定志丸;2、气血不足:病人心慌气短、少气懒言、失眠健忘、没精神。治疗要补气养心、益气安神,常选用归脾汤或归脾丸;3、阴虚火旺:患者心慌失眠、...

  • 中医治疗心悸一般强调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具体如下:1、心气虚型心悸伴有气短、乏力,需使用补气药物治疗,比如党参、茯苓、白术;2、心悸患者,伴有脸色萎黄、睡眠较差、思虑过度,需使用安神药品治疗;3、阴虚火旺型患者,可使用滋阴安神药物治疗,比如使用麦冬、百合等药品帮助患者改善症状;4、老年人...

  • 中医辨证论治心悸的方法多样。心虚胆怯者,采用镇惊定志,养心安神的治法,可选用安神定志丸加减;心血不足者,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为治法,归脾汤加减是常用方药;心阴亏虚者,采用滋阴清火,养心安神的治法,朱砂安神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是有效方药;心阳不振者,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

  • 心悸的辨证应首辨虚实,虚者系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上扰。心悸的病位在心,心脏病变可以导致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或亏损,其他脏腑病变亦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及心。故临床应分清心脏与它脏的病变情况,有利于决定治疗的先后缓急。 心悸的治疗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