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读《黄帝内经》第123天

【脉要精微论篇】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译文】黄帝问道:脉应四时而变动的情况怎样?怎样通过脉象而知道疾病的部位?怎样从脉象来了解疾病的发展变化?怎样从脉象知道疾病发生在内?怎样从脉象知道疾病发生在外?想请教这五个问题,你能讲给我听吗?岐伯说:请先让我讲讲脉象变化与天体运转规律相应这样一个大而微妙的道理吧。万物之外,宇宙之内,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和阴阳的变化规律相应的,如从春天的气候温暖,发展到夏天的气候暑热,从秋天的清风劲急,发展到冬天的寒风怒号。人体的脉象,也随着四时阴阳的变动相应地上下浮沉。所以春天的脉象应当如同圆规所划的弧线那样圆滑,夏天的脉象应当如同用矩所划的正方形那样充盛,秋天的脉象应该象称杆那样轻轻飘浮,冬天的脉象应当象称锤那样沉下。冬至后的四十五天,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夏至后的四十五天,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四时阴阳升降有一定的时期,脉象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脉象变化与四时阴阳不相应,即可从它的异常变化分析病属何脏,再根据脏气的盛衰和四时衰旺的时期,运用五行生克的规律来推求,就可以判断出死亡的时间。脉象的变化是极其微妙的,不能不细心地诊察,诊察脉象有一定的纲领,就是先从辨别阴阳开始,而阴阳运动变化的常规又从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表现出来,五行运动的法度又是与四时相适应的,所以诊察脉象要看它与四时是否相应。不及用补,太过用泻,补泻之法不发生差错,使人体阴阳与自然界的阴阳相一致,知道了这些道理,就能判断疾病的预后吉凶。所以在诊察疾病时,听声音要结合五音来分析,看气色要结合五行来分析,诊脉象要参合四时阴阳来判断。2022-06-07
mcxzy 阅读 14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3:00:5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脉要精微论篇】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

  • 上一章虽述及《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二七天癸至,即十四岁始来月经;男子二八天癸至,即十六岁才开始遗精,如果这时“阴阳和”(即性交),则可能有子。但是这时性功能并未完全发育成熟,还没有进入合适的婚龄。女子要等到三七二十一岁,始能“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男子要等到三八二十四岁,才能...

  • 首先要明确,普陀孩子拜师条件是法≥40,心≥30(只收女的)。孩子师门加法和心。成年后具备杨柳甘露的技能。一般普陀孩子会打黄帝内经,做血孩子养,追求高体高防。每个孩子只能吃73点属性,所以叶子认为,普陀孩子应该追求满体满心态,然后尽可能的提高法资。下面,我来教大家如何计算属性点,如何充分利...

  • 《黄帝内经·素问》:“化不可代,时不可违”。《礼记·中庸》:“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等等。归纳以上诸说,“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同时“化”又引申为教行迁善之义。“文”与“化”并联使用,较早见之于战国末年儒生编辑的《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

  • 2“百善孝为先”——年轻人吃新粮、老人吃旧粮是中医主张的“孝道”吗?3讲“遗传”就是“不孝顺”吗?4见“鬼”的《左传》——医和说过“鬼、食、蛊”是三大病因吗?5先有“病”字,还是先有心属“南方丙丁火”?——又见“关公战秦琼”6“中医是不能分科的,分了科就西化了”吗?7只...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