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9——脉象知疾病

(原文)

(解读)

“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 脉象洪大的,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之病。脉象来急去缓,是上实下虚,见于厥癫病。

“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 脉象来缓去急,是上虚而下实,见于恶风之病。中恶风的人,始于阳气受邪。脉象沉细数的,是足少阴经厥逆之病。

“ 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 ” 脉象沉细数散的,是寒热之病。脉象浮散的,是眩晕仆倒之病。脉象浮而不躁的,其病在表,就会发热;右络虽然躁疾,而病则在手三阳经。

“ 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 脉象细而沉的,其病在里,就会发为骨节疼痛;如果细沉而静,那是病在足三阴经了。数脉而有歇止的,其病在阳,要见溏泄及大便脓血的症状。

“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 脉见涩象,是阳气有余;脉见滑象,是阴气有余。阳气有余,就身热无汗;阴气有余,就多汗身冷;阴气阳气均有余,就会无汗发冷。

“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 ” 另一种看病方法是:病象表征,本应推求于浮脉,反而见沉迟脉象,就是心腹积聚的病;病象里征,当推求沉脉,而反见浮数脉象,就是内热的病;推求上部,脉只见于上,而下部则弱,就是腰足清冷的病症。

“ 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 推求下部,脉只见于下,而上部则虚,就是头项疼痛的病症。如果重按至骨,而脉气少的,就是腰脊痛而身有寒痹的病。

今天学习了脉象知疾病。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2022-06-12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20 04:34:0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的原文内容如下:诊法描述:黄帝问诊法如何,岐伯回答诊法常在清晨,此时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所以可以诊察有病的脉象。切脉与观察:切脉动静,观察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腑强弱,形体的盛衰。以此综合判断,决...

  • (解读)“ 夫五府者,身之强也。 ” 五府是人体强健的基础。“ 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 头是精明之府,如果头部侧垂,眼胞内陷,就 是 表明精神要衰败了。“ 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 背是胸之府,如...

  • 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 岐伯答:诊脉常在天刚亮时,此时阳气尚未扰动,阴气还未散尽,因为此时未用过饮食,经脉之气不会亢盛,络脉之气亦很调和,气血又未扰乱,这样,才能够诊出 身体真实 的脉象。

  • “ 岐伯曰:胃脉实则胀,虚则泄。 ” 岐伯答:如果胃脉实,则其病是腹胀满;如果胃脉虚,则其病是泄泻。“ 帝曰:病成而变,何谓? ” 黄帝问道:疾病的成因和它的变化是如何的?“ 岐伯曰:风成为寒热,瘅成为消中,厥成为巅疾,久风为飧泄,脉风成为疠。病之变化,不可胜数。 ” ...

  • (解读)“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 ” 脉象洪大的,阴不足而阳有余,见于热中之病。脉象来急去缓,是上实下虚,见于厥癫病。“ 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 ” 脉象来缓去急,是...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