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中医当从学针灸开始 ,这个倪海厦教授在梁冬的节目中也讲过,学针灸实践起来太容易了,你不需要有一个药房,甚至都不需要煎药壶,只需一包针,一些消毒棉球。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每次放假回家,都有老家的乡亲们找我来针灸。
针灸是人们对针刺治疗叫习惯了的称呼,其实它不光包括针刺,还有灸, 但是由于经济效益、排烟等诸多原因,许多医院并不开展艾灸治疗。古语有云,针所不及,灸之所宜。针刺治疗即使是用在补益的穴位上,其补益效果也极其有限,所以补虚补寒大都选择艾灸,比如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艾灸比针刺会好很多。
灸法最早并不叫艾灸,因为最早的灸材不限于艾火,“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蒿即艾叶,“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艾本身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烧灼后的艾善于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擅治虚寒性疾病。《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
艾灸治疗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已很盛行,关于艾灸治病的记载分散在各类医书当中,但是艾灸学专著却并不多。我们按时间顺序捋一捋。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时期:“针所不及,灸之所宜”。针刺是通过调动元气来温通经络,调理疾病的,如果人元气不足,则针刺疗效不佳,元气弱的人胃肠吸收功能也不好,服药效果也差,此时可以直接用艾灸补元阳,元气足则针,药兼可施。
东汉时期成书的《金匮要略》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金匮要略》关于艾灸的记载只有寥寥三条,而且都是穿插针刺和汤药当中的,但是也提示艾灸的适应症:虚证,寒证和阳虚阴盛证。
唐代药王孙思邈 ,他对针、灸、药物兼通,主张提出针法、灸法、药物因病而施。并对灸壮多少、艾炷大小、艾灸刺激强度都有详细阐述。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指出:1. 艾灸需讲顺序,艾灸时要先灸阳经穴位,再灸阴经,先灸人体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再灸右边;2. 艾灸选穴不在多,而在精。每次不超过3个穴位;3. 孙思邈认为艾灸不光可用于虚寒证,也可用于实证。比如《千金翼方》记载:“阴都,灸随年壮,主小肠热病。”4. 提出艾灸预防传染病,“凡入吴蜀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5. 记载了隔物灸法,可隔蒜、盐、豆豉、葶苈子、附子、商陆等艾灸,都有对应的不同疗效,即使到现在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也是常见的间接灸法。6. 艾灸虽好,一些热证孙思邈用艾灸也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禁忌症,提出了“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艾灸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在宋朝,涌现出了像 《扁鹊心书》 《黄帝明堂灸经》等都出现于宋朝,其中《扁鹊心书》是南宋窦材所著,窦材重视灸法,提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该书分为三卷,上卷收集了黄帝灸法,扁鹊灸法以及窦材灸法等三种灸疗法,也算一定意义上的艾灸集大成者。本篇以介绍学习艾灸的书籍为主,所以不能详列书中艾灸的全部详细治疗,选几段摘录如下:
1. 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
2.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扁鹊心书》学术观点 :大病宜灸,使阳气不绝。长寿宜灸,防病于未然。扶阳宜灸,阳精若在必长生。其记载了百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更将艾灸融入其中,疾病、穴位、艾灸方法一应俱全,若学艾灸值得一看。
《扁鹊心书》是窦材使用仲景伤寒理论治病效果不佳,方才实践总结出来的医书,所以有些重《内经》,轻《伤寒》,也是很有意思的。
关于艾灸相关书籍就推荐到这里,学医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中医,学术思想百家争鸣,不同时代出现的特长疗法,不少医家都有对前人的总结和驳斥,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深究,而在现代许多书籍中却没有记载。学医为何,只求我想救人时不会无术可施。很高兴上次分享的《串雅》内容,能帮助到一位网友治疗好自己的牛皮癣,本篇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杏林,一个爱好钻研的小中医,后面有空我们介绍一下现在的灸疗方法,我们下期再会!
2022-07-12
针灸是人们对针刺治疗叫习惯了的称呼,其实它不光包括针刺,还有灸, 但是由于经济效益、排烟等诸多原因,许多医院并不开展艾灸治疗。古语有云,针所不及,灸之所宜。针刺治疗即使是用在补益的穴位上,其补益效果也极其有限,所以补虚补寒大都选择艾灸,比如神阙,关元,足三里等穴位,艾灸比针刺会好很多。
灸法最早并不叫艾灸,因为最早的灸材不限于艾火,“槐木火灸,病疮易瘥,但艾叶熏灸则疗效最著”。《神农本草经》记载:白蒿即艾叶,“主五脏邪气,风寒湿痹,补中益气,长毛发,令黑,疗心悬”。艾本身具有温经散寒的作用,烧灼后的艾善于温中散寒,行气活血,擅治虚寒性疾病。《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风寒冰冽……脏寒生满病,其治宜艾焫。”
艾灸治疗最早可追溯到西周时期,在春秋战国时已很盛行,关于艾灸治病的记载分散在各类医书当中,但是艾灸学专著却并不多。我们按时间顺序捋一捋。
《黄帝内经》 成书于战国时期:“针所不及,灸之所宜”。针刺是通过调动元气来温通经络,调理疾病的,如果人元气不足,则针刺疗效不佳,元气弱的人胃肠吸收功能也不好,服药效果也差,此时可以直接用艾灸补元阳,元气足则针,药兼可施。
东汉时期成书的《金匮要略》 :‘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金匮要略》关于艾灸的记载只有寥寥三条,而且都是穿插针刺和汤药当中的,但是也提示艾灸的适应症:虚证,寒证和阳虚阴盛证。
唐代药王孙思邈 ,他对针、灸、药物兼通,主张提出针法、灸法、药物因病而施。并对灸壮多少、艾炷大小、艾灸刺激强度都有详细阐述。他的《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指出:1. 艾灸需讲顺序,艾灸时要先灸阳经穴位,再灸阴经,先灸人体上部,再灸下部,先灸左边,再灸右边;2. 艾灸选穴不在多,而在精。每次不超过3个穴位;3. 孙思邈认为艾灸不光可用于虚寒证,也可用于实证。比如《千金翼方》记载:“阴都,灸随年壮,主小肠热病。”4. 提出艾灸预防传染病,“凡入吴蜀游官,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5. 记载了隔物灸法,可隔蒜、盐、豆豉、葶苈子、附子、商陆等艾灸,都有对应的不同疗效,即使到现在隔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也是常见的间接灸法。6. 艾灸虽好,一些热证孙思邈用艾灸也取得良好效果,但也有禁忌症,提出了“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
艾灸真正意义上的大发展在宋朝,涌现出了像 《扁鹊心书》 《黄帝明堂灸经》等都出现于宋朝,其中《扁鹊心书》是南宋窦材所著,窦材重视灸法,提出“医之治病用灸,如做饭需薪”。该书分为三卷,上卷收集了黄帝灸法,扁鹊灸法以及窦材灸法等三种灸疗法,也算一定意义上的艾灸集大成者。本篇以介绍学习艾灸的书籍为主,所以不能详列书中艾灸的全部详细治疗,选几段摘录如下:
1. 凡大病宜灸脐下五百壮。
2. 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
《扁鹊心书》学术观点 :大病宜灸,使阳气不绝。长寿宜灸,防病于未然。扶阳宜灸,阳精若在必长生。其记载了百种疾病的治疗方法,更将艾灸融入其中,疾病、穴位、艾灸方法一应俱全,若学艾灸值得一看。
《扁鹊心书》是窦材使用仲景伤寒理论治病效果不佳,方才实践总结出来的医书,所以有些重《内经》,轻《伤寒》,也是很有意思的。
关于艾灸相关书籍就推荐到这里,学医不能闭门造车,尤其是中医,学术思想百家争鸣,不同时代出现的特长疗法,不少医家都有对前人的总结和驳斥,这些内容值得我们去深究,而在现代许多书籍中却没有记载。学医为何,只求我想救人时不会无术可施。很高兴上次分享的《串雅》内容,能帮助到一位网友治疗好自己的牛皮癣,本篇内容就到这里,我是杏林,一个爱好钻研的小中医,后面有空我们介绍一下现在的灸疗方法,我们下期再会!
2022-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