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养生观

《黄帝内经》在以后的分享中都简称为《内经》。
总体来说,该《内经》中的 养生 观点主要有五个方面:整体观、精气观、动静观、防治观、食疗观。
一.整体观
《内经》认为人体与自然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人体本身又是这一个巨大体系的缩影。
首先,自然环境中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其次,人生活在自然界当中,自然界的变化也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又通过各种感觉器官感受这些影响,并且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发生相应的反应。
这就是祖国医学的“天人一体”观。具体表现有:
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不同的季节会产生不同的病,比如夏天多热病,秋天多燥病,冬天多伤寒 ……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一些疾病多在清晨,上午比较轻微,从下午起就逐渐加重,到了夜晚会更重,这就是由于昼夜阴阳变化所致,白天阳气比较盛,抵抗能力比较强,晚上阳气比较弱的,抵抗能力比较差。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以及当地的生活习俗都影响着人体的体质特征,并进一步影响人体的生理活动。
二.精气观
古人认为的精气是天地之精华,是来源于天地之间的灵气,天地精气相结合才产生人,所以祖国医学认为精气是生命的本源物质。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所以要保持身体 健康 ,首先要保证精气正常。
三.动静观
人类的生命活动具有运动的特征,因而积极提倡运动保健。《内经》提倡“形劳而不倦”,反对“久坐、久卧”,强调应“和于术数”所谓“术数”就是指各种 养生 之道,其中也包括各种锻炼身体的方法在内。
四.防治观
《内经》中说“圣人不治已病,而治未病,不治已乱而治未乱……”就是说,一个高明的医生,不能只治疗已经发生的疾病,更重要的是在未病之前采取一些预防保健措施……
五.食疗观
民以食为天,古人十分重视维护后天脾胃这个根本,并把它作为 养生 的重要内容。《内经》中说,如果暴饮暴食,就会损伤机体 健康 ,提倡“食饮有节”。
从这些可以看出,这部医学是从总体的视角去看待人体的疾病预防和控制,也是历代医家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以及与疾病做斗争中的经验总结。
后续我会逐步和大家分享里面的精彩细节。
2022-08-26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4 20:19:4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⑥ 起居有常:保持生活起居的规律性,以维护生理功能的协调统一。(3)关于发育、衰老与长寿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讨论了生命的自然规律,包括生、长、壮、老、已的过程。人的自然寿命被称为“天年”,《内经》中提到可以活到百岁。书中还详细论述了人体从出生到衰老的各个阶段,强调养生防病的重要性。

  • 一、《黄帝内经》中的养生智慧 《黄帝内经》是中医的经典之作,其养生观念简单而深刻,强调养生首先要养心。书中提到,养生方法应顺应自然,保持心态的平和。养生不仅仅是饮食的调节,更是精神层面的平衡。正确的养生方式应该是“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并强调“恬淡虚无,真气从...

  • 春夏养阳,秋冬属阴是《黄帝内经》中四时养生的核心原则。根据这一原则,春夏季节应当培养和保养人体阳气,而秋冬季节则应当注意养护阴气。这一养生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顺应四季变化来调整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1. 春夏养阳:春夏季节,自然界的阳气旺盛,此时人们应该增加户外活动,早起晚睡,以...

  • 一、《黄帝内经》中提倡的养生之道,首要原则是保持心神宁静,减少欲望,从而自然生成真气。这一理念与道家修炼、佛家禅修以及印度瑜伽的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尽管各自表述方式不同。守静去欲分为四个层次:1. 不理睬杂念,称为“恬”,或立即摒弃杂念,同时专注于丹田(位于腹部的一个特定区域),此为“...

  • 《黄帝内经》四时养生正确的是春夏养阳,秋冬属阴。《黄帝内经》中的养生观--顺应四时适环境,在一年四季中,春夏属阳,秋冬属阴。自然节气也随着气候的变迁出现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所以,人们在春夏之时要顺应自然,保养阳气;秋冬之时,也要保养阴气。这就要求人们的精神活动、起居作息、...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