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基石。它又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其中,《灵枢》基本以针灸经络相关知识为主,又被称之为“针经”。所以,实际上,在很多场合下说到的《黄帝内经》,更多时候指的就是《素问》。
《素问》可以说是所有中医理论的“源泉”。它成书时代久远,但这并不影响它极强的理论性。即使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素问》依然是一部内容丰富、全面的医学巨著。
读过《内经》的人都知道,整部《素问》里,真正涉及到现代人比较熟悉的内服方药很少。反而在针砭、外治方面、预防 养生 方面,却占有很大的篇幅,从而奠定、并搭建了传统 养生 的基本轮廓。
那么,您认为的“ 养生 ”应该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呢?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又很少有人能轻松回答出来。我们经常说到 养生 ,但如何去 养生 ,真的就是吃点什么、做点什么吗?即使如此,那么,为什么要吃某些药食、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答案。
归纳起来,内经的 养生 理论,无非3个主要的方面:
1、百病起于过用:
《素问.经脉别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很多人认为,过用就是“过度消耗”。但在我看来,这过度消耗的理解虽然没有错,但至少是不全面的。真正的“过用”,其实就是造成所谓的“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说的“积聚”。
中医理论里,积聚至少可以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等很多种。而这些积滞,如果侵袭经络则经络瘀滞,如果侵袭血脉则血脉壅塞,侵袭五脏则五脏困顿。
而积聚的成因,又有外因和内因之别。
所谓外因,无非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类六淫之邪。而所谓内因,则是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衡。于是,出现一些有害物质、甚至形态,从而影响到身体的 健康 。
而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正就在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衡上。过度堆积的“过用”,会出现积聚,而过度消耗的“过用”,同样也会引起积聚。而且,先积聚而后生风。可以说,“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
2、脾胃为后天之本:
而如何调理脾胃?从 养生 的角度看,“和中”就是最基本的法门。
体内的积聚、糟粕,如果长期盘踞而得不到清除,必将给脏腑、经络、气血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害。
对于身体来说,“过用”所造成的积聚于糟粕,就如同“寇入家门”。想要身体 健康 ,必然需要荡涤体内的积聚;而想要清除体内的积聚,就必先“开门驱贼”——也就是健脾胃而和中焦,去积聚而厚肠胃。
只有待积聚清除,然后才能缓慢调理脏腑(脾胃),饮食调理,身体的 健康 才有可能实现。这就是和中的大致概念。
3、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无论哪一种 养生 方式,我们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 健康 长寿。内经对于长寿的最基本论述,就是《上古天真大论》的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尽终其天年乃去。
如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无非就是养好机体的精气神三者而已。
中医将“精气神”视为三宝。概括起来,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元气”。
生活中,当我们遭遇大的打击之后,会说“元气大伤”。实际上,这种元气大伤,有可能是脏腑机能的不足,也有可能是气血的虚耗,更有可能是情绪上的低沉。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就是指“元气”的巨大创伤,所伤到的,就是精气神、尤其是里面的“神”。
所以说,元气既是生命之本,也是生命之源。虽然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却又是实际存在和可感知的。对我们的身体 健康 、生命寿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一个人是否 健康 ,最通畅的说法就是说他是否“神清气足”。即使他体格外形再如何强壮,如果“失神”,也无异于行尸走肉,何来 健康 可言?
而在中医 养生 里,最高阶的 养生 方式,就是养足“精气神”、也就是养好身体的元气。而想要养足元气,也不得不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
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之后,再结合情志上的“修炼”。诸如淡泊情志,避免大喜大悲。调摄心神,使神气内涵。这大致就是内经所说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了。
因此,归纳起来,内经的 养生 之道,无非就是上述3个方面:避免过用而内生积聚;养好脾胃,和中而坚固后天之本;调理阴阳而养好精气神。做到了上述3点, 健康 长寿也就在自己手上了。2022-08-29
《素问》可以说是所有中医理论的“源泉”。它成书时代久远,但这并不影响它极强的理论性。即使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素问》依然是一部内容丰富、全面的医学巨著。
读过《内经》的人都知道,整部《素问》里,真正涉及到现代人比较熟悉的内服方药很少。反而在针砭、外治方面、预防 养生 方面,却占有很大的篇幅,从而奠定、并搭建了传统 养生 的基本轮廓。
那么,您认为的“ 养生 ”应该通过哪些手段来实现呢?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却又很少有人能轻松回答出来。我们经常说到 养生 ,但如何去 养生 ,真的就是吃点什么、做点什么吗?即使如此,那么,为什么要吃某些药食、为什么要这么做?
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从《黄帝内经》里找到答案。
归纳起来,内经的 养生 理论,无非3个主要的方面:
1、百病起于过用:
《素问.经脉别论》:故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
很多人认为,过用就是“过度消耗”。但在我看来,这过度消耗的理解虽然没有错,但至少是不全面的。真正的“过用”,其实就是造成所谓的“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说的“积聚”。
中医理论里,积聚至少可以分为:气积、血积、食积、酒积、痰积、肉积、水积、乳积等很多种。而这些积滞,如果侵袭经络则经络瘀滞,如果侵袭血脉则血脉壅塞,侵袭五脏则五脏困顿。
而积聚的成因,又有外因和内因之别。
所谓外因,无非就是“风、寒、暑、湿、燥、火”这类六淫之邪。而所谓内因,则是指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因素,导致体内阴阳气血失衡。于是,出现一些有害物质、甚至形态,从而影响到身体的 健康 。
而造成积聚的主要原因,正就在体内阴阳气血的失衡上。过度堆积的“过用”,会出现积聚,而过度消耗的“过用”,同样也会引起积聚。而且,先积聚而后生风。可以说,“风为百病之长,积为百病之源”。
2、脾胃为后天之本:
而如何调理脾胃?从 养生 的角度看,“和中”就是最基本的法门。
体内的积聚、糟粕,如果长期盘踞而得不到清除,必将给脏腑、经络、气血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甚至造成一定的损害。
对于身体来说,“过用”所造成的积聚于糟粕,就如同“寇入家门”。想要身体 健康 ,必然需要荡涤体内的积聚;而想要清除体内的积聚,就必先“开门驱贼”——也就是健脾胃而和中焦,去积聚而厚肠胃。
只有待积聚清除,然后才能缓慢调理脏腑(脾胃),饮食调理,身体的 健康 才有可能实现。这就是和中的大致概念。
3、提挈天地、把握阴阳:
无论哪一种 养生 方式,我们的最终目的其实就是为了 健康 长寿。内经对于长寿的最基本论述,就是《上古天真大论》的里: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尽终其天年乃去。
如何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无非就是养好机体的精气神三者而已。
中医将“精气神”视为三宝。概括起来,其实就是通常所说的“元气”。
生活中,当我们遭遇大的打击之后,会说“元气大伤”。实际上,这种元气大伤,有可能是脏腑机能的不足,也有可能是气血的虚耗,更有可能是情绪上的低沉。
俗话说“哀莫大于心死”,其实就是指“元气”的巨大创伤,所伤到的,就是精气神、尤其是里面的“神”。
所以说,元气既是生命之本,也是生命之源。虽然它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却又是实际存在和可感知的。对我们的身体 健康 、生命寿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说一个人是否 健康 ,最通畅的说法就是说他是否“神清气足”。即使他体格外形再如何强壮,如果“失神”,也无异于行尸走肉,何来 健康 可言?
而在中医 养生 里,最高阶的 养生 方式,就是养足“精气神”、也就是养好身体的元气。而想要养足元气,也不得不清除糟粕、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修复脏腑。
这几个方面都做好之后,再结合情志上的“修炼”。诸如淡泊情志,避免大喜大悲。调摄心神,使神气内涵。这大致就是内经所说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了。
因此,归纳起来,内经的 养生 之道,无非就是上述3个方面:避免过用而内生积聚;养好脾胃,和中而坚固后天之本;调理阴阳而养好精气神。做到了上述3点, 健康 长寿也就在自己手上了。2022-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