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第33篇-评热病论篇1

本篇较详细地论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风水诸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治疗等问题。诸病皆因 正气不足,外感邪气 所致,且多有发热之状,多为外感热病之范畴,故篇名曰“评热病论”。
黄帝问:有的病人,出汗以后又发热,脉象急促躁进,病情不但没有因为汗出而减弱,还出现了胡言乱语、饮食不下等症状,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这种病是阴阳交,是死症。
黄帝说:希望您能讲讲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能出汗,是依靠水谷进入胃后,被转化的精微物质。水谷精气充盛,就能战胜邪气而出汗。
邪气和正气在骨肉之间相争而出汗,表明邪气衰而正气胜。正气胜的表现是:病人能进饮食,并且不再发热。
如果病人汗出后又发热,说明邪气胜,精气衰,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之一。
如果病人吃不进东西,精气就得不到补充,邪气就会滞留不去,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之二。
《热论》中也说过:汗出而脉象躁进急促,则预后不良。现在脉象和汗出之后的情况不相符,表明精气无法胜过邪气,死亡的征象已十分明显了。
语言狂乱是神志失常的表现,神志失常则是病情恶化的征兆之三。
现在出现了三种病情恶化的征兆,这个人将毫无生机,尽管疾病可能因汗出而稍微衰减,但这只是暂时的,病人迟早会死。
黄帝说:有的病全身发热、汗出、烦闷,烦闷感不能因为汗出而得到衰减,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道:汗出而全身发热,是因为受了风邪的侵袭;烦闷而不得缓解,是因为下气上逆,这种疾病叫风厥。
黄帝说:希望您能详细地讲一讲。
岐伯说:太阳经为诸阳主气,主一身之表,因此太阳经最先遭受风邪的侵犯。
少阴和太阳互为表里,外表有病,内里必然与之相应,少阴受太阳发热的影响,其气也随之上逆,上逆就是厥。
黄帝问:如何治疗?
岐伯说:治疗时应针刺太阳、少阴表里两条经脉,刺太阳来泻除风热之邪,刺少阴来降上逆之气,同时还要饮服汤药。
2022-07-29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4-11 14:33:4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本篇较详细地论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风水诸病的病因、病机、症状、预后、治疗等问题。诸病皆因 正气不足,外感邪气 所致,且多有发热之状,多为外感热病之范畴,故篇名曰“评热病论”。黄帝问:有的病人,出汗以后又发热,脉象急促躁进,病情不但没有因为汗出而减弱,还出现了胡言乱语、饮食不下...

  • 19、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素问·评热病论》 20、邪与正相伤,欲与性相害,不可两立。 ——西汉·刘安等《淮南子》21、小儿无冻饿之患,有饱暖之灾。 ——清·吴瑭《温病条辨》 22、夏为蕃(草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 ——元·邱处机《摄生消息论》 23、喜怒衰乐之发...

  • 上篇 概论第一章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1~2讲)第一节 《黄帝内经》课的性质与学习方法第二节 《黄帝内经》的成书与流传第二章 《黄帝内经》的学术体系(第3~4讲)第一节 《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与形成一、《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结构二、《黄帝内经》学术体系的形成第二节 《黄帝...

  • 传说他尝百草为人医病以下是一些古代名医,仅供参考:1.《黄帝内经》2.《难经》3.《伤寒杂病论》4.《金匮要略》5.《医心方》6.《千金方》7.《本草纲目》8.《外台秘要》9.《针灸甲乙经》10.《药性论》11.《伤寒明理论》12.《神农本草经》13.《墨家医经》14.《扁鹊医书》15.《伤寒论》16....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