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黄帝内经》素问 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 4——病气过五脏知生死

(原文)

(解读)

“ 五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 五脏所受的病气来源于它所生之脏,传给它所克之脏,停留在生己之脏,死于克己之脏。

“ 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此言气之逆行也。 ” 当病到了要死的时候,必先传到克己之脏,病人才死,这是说病气逆行死而无疑 。

“ 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气舍于肾,至肺而死。心受气于脾,传之于肺,气舍于肝,至肾而死。 ” 肝受病气于心,传行到脾,其病气停留于肾,传到肺就死了。心受病气于脾,传行到肺,病气停留于肝,传到肾就死了。

“ 脾受气于肺,传之于肾,气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气于肾,传之于肝,气舍于脾,至心而死。 ” 脾受病气于肺,传行到肾,病气留止于心,传到肝就死了。肺受病气于肾,传行到肝,病气留止于脾,传到心就死了。

“ 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者之早暮也。 ” 肾受病气于肝,传行到心,病气留止于肺,传到脾就死了。这都是病气逆行而死的情况。以一昼夜的时辰来属五脏,就可推测出死的早晚。

“ 黄帝曰: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 黄帝说:五脏相通,病气转移有序。五脏如果有病,就会传给其各自所克之脏 。

“ 不治,法三月若六月,若三日若六日,传五脏而当死,是顺传所胜之次。 ” 凡属不治之症,多则三个月、六个月,少则三天、六天,只要传遍五脏,就肯定要死,这就是顺传而有所胜的次序。

“ 故曰:别于阳者,知病从来;别于阴者,知死生之期,言至其所困而死。 ” 因此说,能够辨别外症,就可知病在何经;能够辨别里征,就可知危在何日,就是说某脏到了它受困的时候,就死了。

今天学习了病气过五脏知生死。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2022-07-09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20 12:22:3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玉机真藏论原文及翻译《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原文:黄帝问曰:春脉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对曰:春脉者,肝也,东方木也,万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气来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

  • (解读)“ 急虚身中卒至,五脏绝闭,脉道不通,气不往来,譬于堕溺,不可为期。 ” 正气一时暴虚,外邪突然侵入人体,五脏隔塞,脉道不通,大气已不往来,就好像跌坠或溺水一样,这样的突然病变,是不能预测死期的。“ 其脉绝不来,若人一息五六至,其形肉不脱,真脏虽不见,犹死也。

  • 吾得脉之大要,天下至数,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神转不回,回则不转,乃失其机,至数之要,迫近以微,着之玉版,藏之脏腑,每旦读之,名曰玉机。 译文如下: 黄帝曰:见真脏曰死,何也?黄帝道:见到真脏脉象,就要死亡,是什麽道理?岐伯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脏气者,不能自致于手太阴...

  • “ 帝曰:善。夏脉如钩,何如而钩? ” 黄帝说:讲得好!夏时的脉象如钩,那么怎样才算钩呢?“ 岐伯曰:夏脉者心也,南方火也,万物之所以盛长也,故其气来盛去衰,故曰钩,反此者病。 ” 岐伯回答说:夏脉就是心脉,属于南方的火,具有万物盛长的气象,因此脉气来时充盛,去时反衰...

  • 《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的原文内容如下:一、四季脉象及其异常- 春季脉象:如弦,软弱轻虚而滑,端直以长。反此则病,太过则令人善忘、眩冒巅疾,不及则胸痛引背、两胠胁满。- 夏季脉象:如钩,盛去衰。反此则病,太过则身热肤痛,不及则烦心、咳唾、气泄。- 秋季脉象:...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