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六经病之一。 太阳经主肌表,外邪侵袭,大多自太阳而入,“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为太阳病的提纲证。外邪初客体表,正气开始抵抗的阶段,称为太阳经证,包括太阳伤寒证和太阳中风证两种证候;若外邪随经入腑,则为太阳腑证,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两种证候。①太阳伤寒证。为寒邪袭表,正阳被郁,营阴郁滞所表现的证候。证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脉浮紧。治宜辛温发汗,方用麻黄汤。②太阳中风证。为外感风邪后,营卫不和所表现的证候。证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③太阳蓄水证。为太阳经邪气影响膀胱腑气,气化功能失调所表现的证候。证见发汗,汗出,烦渴,或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治宜通阳行水,方用五苓散。④太阳蓄血证。为太阳随经热邪与瘀血结于下焦所表现的证候。证见少腹急结或硬满,精神如狂,甚则发狂,小便自利。治宜泻热破结,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2017-07-26
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的异同点
1 个回答医识问答网专题活动
相似证候的辨别:本证当与表热证相辨别,两者的区别见太阳中风证。本证还当与太阳中风证相辨别,两者均属表寒证,均有发热恶寒、脉浮等表证,主要区别在于太阳中风证还表现为汗出,脉浮缓,本证则表现为无汗,脉浮紧。辨证注意点:本证属表寒实证,抓住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的必备症状。太阳病若...
都是。《伤寒论》太阳病证候的表证有“中风”与“伤寒”的不同证型,都是本证,与人的体质有关。太阳中风的病因病机曰表阳虚,肌腠空疏,卫外不固,为风邪所中,主要表现为恶风、汗出、脉缓,治疗必须以桂枝汤类扶阳固表,调和营卫。太阳伤寒的病因病机是寒邪束表,玄府不通,腠理闭塞,阳气不能达表,主...
伤寒六经病之一,太阳经主肌表,外邪侵袭人体,往往自太阳经开始,表现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此为太阳病的典型症状。太阳经证,是外邪初次侵犯体表,机体正气开始抵抗的阶段,可分为两种:太阳伤寒证与太阳中风证。太阳伤寒证,寒邪侵袭表层,使正阳被郁,营阴郁滞,表现为恶寒、发热、头痛、腰痛...
中风的脉象包括脉浮缓,其中脉浮是太阳病的共有症状,而脉缓则与太阳伤寒的脉紧相对,表现为相对较软且不紧张。出汗、恶风、头项强痛是中风的特有症状,但诊断时需考虑病人体质和正气的充足程度,单纯脉缓并不足以定论。恶风并非单纯指怕冷,而是程度轻于恶寒,与体质、出汗状况紧密相关。在中医中,...
太阳经病进一步分为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两种类型。太阳中风的表现为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这通常是因为风邪侵犯太阳经所致,病邪较轻,以表证为主。而太阳伤寒则表现为恶寒、体痛、无汗、脉浮紧。这是由于寒邪侵袭太阳经,病邪较重,多为里证。在中医理论中,太阳经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 中医来,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的异同?说说你的理解? 7次阅读
- 伤寒论辨脉法 8次阅读
- 木刻版伤寒论值得收藏吗 14次阅读
- 倪师方剂中用到多少克? 190次阅读
- 什么是伤寒论气化学说 7次阅读
- 论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和金匮要略的关系 129次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