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脏辨证的虚症谈其方剂的应用


1、心气不足
气虚年老脏气衰,
汗多过甚心受连。
面色恍白自汗兼,
体倦无力悸气短。
舌淡苔白脉结代,
补气炙草养心煎。
[注释]
心气虚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年老脏气虚衰。“汗为心之液”,汗出过多故伤于心,所以出现面色恍白,自汗,体倦无力,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白,脉结代。治则补养心气,方药选用养心煎加味。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某些虚弱症,神经官能症,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具备下列症候者,方可进行治疗。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老年脏器日衰,风湿损伤心气“汗为心之液”,某种原因引起的大汗,伤其阴液,造成气虚而成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悸,自汗,气短,活动后加重,舌质淡,苔薄白,面色恍白,体倦乏力,脉虚无力。
本证的机理是:心主血脉,气为血帅。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心气内虚,虚无所主,心中慌然,若有所失,故心悸也。“动则气耗”,故活动后心悸加重。清.成无己说:“其气虚者,由阳气内弱,心下空虚,正气内动而为悸也”。心气虚弱,心血不足,血不能上冲于面,故面色恍白;心开窍于舌,心气不足则舌淡苔白,心合于脉,心虚则脉亦虚,或气来不匀,气血不行不能连贯于脉,故见脉结代。
本证的治疗原则:补养心气,安心神。
常用药物:
补心气:党参、太子参、黄芪、炙甘草等。
安心神药:茯苓、远志、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夜交藤、龙骨、牡蛎、朱砂。
本证的方剂用: 炙甘草汤
本方益气滋阴,通阳复脉。
1.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 2.虚劳肺症。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 大便干结 ,脉虚数。(本方常用于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 病毒性心肌炎 、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炙甘草汤方是《 伤寒论 》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名方。其证是由伤寒汗、吐、下或失血后,或杂病阴血不足,阳气不振所致。阴血不足,血脉无以充盈,加之阳气不振,无力鼓动血脉,脉气不相接续,故脉结代;阴血不足,心体失养,或心阳虚弱,不能温养心脉,故心动悸。治宜滋心阴,养心血,温心阳,益心气,以复脉定悸。方中重用 生地黄滋阴养血 为君,《 名医别录 》谓地黄“补五脏内伤不足,通血脉,益气力”。配伍 炙甘草 、人参、大枣益心气,补脾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阿胶、麦冬、麻仁滋心阴,养心血,充血脉,共为臣药。佐以桂枝、生姜辛行温通,温心阳,通血脉,诸厚味滋腻之品得姜、桂则滋而不腻。用法中加清酒煎服,以清酒辛热,可温通血脉,以行药力,是为使药。诸药合用,滋而不腻,温而不燥,使气血充足,阴阳调和,则心动悸、脉结代,皆得其平。痿属气阴两伤者,使用本方,是用其益气滋阴而补肺,但对阴伤肺燥较甚者,方中姜、桂、酒减少用量或不用,因为温药毕竟有耗伤阴液之弊,故应慎用。本方与 生脉散 均有补肺气,养肺阴之功,可治疗肺之 气阴两虚 ,久咳不已。但本方益气养阴作用较强,敛肺止咳之力不足,重在治本,且偏于温补,阴虚肺燥较著或兼内热者不宜;而生脉散益气养阴之力虽不及本方,因配伍了收敛的五味子,标本兼顾,故止咳之功甚于炙甘草汤,且偏于清补,临证之时可斟酌选用。
2、心阳虚
阳虚脏衰日之久,
心气不足阳衰朽。
阳虚则寒形冷候,
心胸憋闷青紫口。

治疗温阳法坚守, 桂枝甘草加附救。
[注释]
心阳不足是由脏气衰微日久或心气虚导致而成。心阳虚者形寒肢冷尤甚,心胸憋闷,口唇青紫,治则用温补心阳之法,方药可选用桂枝加甘草汤加附子。
[按语]
本证包括现代医学的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心绞痛,心律不齐,休克等中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是:由于脏衰日久,导致气虚,气虚则阳气不足,可发为本证。
本证的临床表现是:心悸,自汗,气短,形寒肢冷,心胸憋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暗,脉细或结代。
本证的机理是:心气虚损,日久导致阳气不足,阳气不能输布温煦,故见形寒肢冷。阳气不达于面则面色无华。心液失阳之敛,则卫阳不固,津液外泄而为自汗,心阳虚则胸阳不振,心脉闭阻故心胸憋闷;瘀阻不通,不通则痛,瘀阻心中则心前区疼痛。口唇紫暗,为淤血之象。心阳虚之严重者,上证加重,气短发为喘不得卧,心悸。心阳虚弱,阳不振则气血运行不畅,甚则凝滞于脉道,故脉结代,舌紫暗。
本证的治疗原则:温补心阳。
常用药物:
温补心阳药:附子、干姜、肉桂、桂枝。
本证的常用方剂:轻者:桂枝甘草汤加味;重者:四君子汤加附子、干姜。
加减法:自汗者加黄芪、五味子、牡蛎;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以至心胸憋闷,甚则心绞痛者,用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川芎、当归、桃仁、红花、丹参;心率不齐或脉结代者用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党参、桂枝、麦冬、当归、五味子、附子等;心阳虚脱可用四逆散和生脉散:附子、干姜、甘草、人参、五味子、麦冬。
此外,在心阳虚的症候中,有一种“水气凌心”,其症候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心阳不振,加上肺气虚不能输布水份、津液,或留而为饮,或水气上冲。其主要脉证为:心悸,气短,头目眩晕,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胸中发闷,咳嗽,咯稀白痰,舌苔白,脉沉弦。治法通阳化饮,可用苓桂术甘汤治之。
3、心阴不足
心阴虚
心阴不足久病虚,
心不养阴而失神。
心神不宁心烦悸,
五心烦热梦多频。
潮热盗汗脉细数,
养阴天王补心虚。
[注释]
心阴虚,为心之阴液亏损,其主要是久病伤阴,或心血不足,血为阴液,伤血则伤阴,所以临床可见:心神不宁,心悸,心烦,五心烦热,多梦盗汗,潮热,脉细数。治则:滋养心阴。方剂可用天王补心丹治疗。
[按语]
本证见于现代医学中的各种结核,神经官能证,更年期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具有其症候者。
本证的病因:久病体虚,七情暗伤阴血,致营血亏虚所致。
本证的临床表现:心神不宁,心悸,心烦,五心烦热,多梦盗汗,口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本证的病机:心主血,血主阴,阴血不足则心悸,心神失养则心神不宁,血不养心则心悸,心烦,口干。《证治汇补》:“心血一虚,神气失守,神去则神空,舍空则郁而停痰,痰居心位,此惊悸之所以擎端也”。心阴不足,阴不制阳,虚热内生,故低热,五心烦热,潮热;因为入睡以后阳附于阴,阴虚则阳无所附,故见以上烦热。心阳虚阳无所附,心液随阳外溢而为盗汗,舌红脉数乃心阴不足之证。
本证的治疗原则:养心阴,安心神。
常用药物:
安心神:夜交藤、龙骨、柏子仁、酸枣仁。
养心阴:生地、百合、麦冬。
本证的常用方剂:轻者生脉饮,重者天王补心丹加味:生地、远志、天冬、麦冬、丹参、当归、茯神、百合、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等。
加减法:如有低热可加青蒿、地骨皮、鳖甲、元参;盗汗可加麻黄根、牡蛎。
生脉散: 人参;麦门冬;五味子 功能主治生津益气,敛阴止汗;
治宜益气养阴生津。方中人参甘温,益元气,补肺气,生津液,是为君药。麦门冬甘寒养阴清热,润肺生津,用以为臣。人参、麦冬合用,则益气养阴之功益彰。五味子酸温,敛肺止汗,生津止渴,为佐药。三药合用,一补一润一敛,益气养阴,生津止渴,敛阴止汗,使气复津生,汗止阴存,气充脉复,故名“生脉”。《
天王补心丹
天王补心丹: 具有滋阴清热,养血安神。 主治 阴虚血少,神志不安证。心悸怔忡,虚烦失眠,神疲健忘,或梦遗,手足心热,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本方证多由忧愁思虑太过,暗耗阴血,使心肾两亏,阴虚血少,虚火内扰所致。阴虚血少,心失所养,故心悸失眠、神疲健忘;阴虚生内热,虚火内扰,则手足心热、虚烦、遗精、口舌生疮;舌红少苔,脉细数是阴虚内热之征。治当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方中重用甘寒之生地黄,入心能养血,入肾能滋阴,故能滋阴养血,壮水以制虚火,为君药。天冬、麦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润燥,共助生地滋阴补血,并养心安神,俱为臣药。玄参滋阴降火;茯苓、远志养心安神;人参补气以生血,并能安神益智;五味子之酸以敛心气,安心神;丹参清心活血,合补血药使补而不滞,则心血易生;朱砂镇心安神,以治其标,以上共为佐药。桔梗为舟楫,载药上行以使药力缓留于上部心经,为使药。
酸枣仁汤
酸枣让他具有养血安神,清热除烦功效。虚劳虚烦不得眠,心悸盗汗,怔忡恍忽,夜以不安,头目眩晕,咽干口燥。本证由于肝血不足,虚热内扰所致。肝藏魂,内寄相火 ,肝血虚则魂不安,虚火扰心则神不宁,故出现虚烦不得眠、心悸;虚阳上扰,故头目眩晕;虚热迫津外泄,故夜间盗汗;咽干口燥,脉细弦或数,为阴虚内热之象。本方酸枣仁养血补肝,宁心安神;茯神宁心安神;知母滋阴清热;川芎调气疏肝;生甘草清热和中。
归脾汤用治气虚血亏的心悸失眠。朱砂安神用于心火盛的惊悸失眠。酸枣仁汤用于虚烦不眠惊悸多梦。天王补心用于心阴不足惊悸失眠。
酸枣仁汤、天王补心丹和甘麦大枣汤同异
相同点,三者都可滋养安神,酸枣仁汤 清热除烦,肝血不足,虚火内扰心神虚烦,失眠,咽干口燥,头晕目眩,脉细数。天王补心丹 滋阴养血 ,心肾不足,阴亏血少,虚火内扰心神。 心烦失眠,舌红少苔,或口舌生疮,脉细数。
甘麦大枣汤 和中缓急,亦补脾气 忧思郁结,精血内亏,浮火妄动,扰乱心神(心虚,肝郁) 无故悲伤,神志失常,心烦失眠,坐卧不安,舌红苔少。

摘自张德蕴主编《新编辨证歌诀》1986年出版,于2010年改编《新编辨证用药歌诀》内蒙古 科技 出版社第一版
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2022-07-19
mcxzy 阅读 22 次 更新于 2024-11-15 12:49:0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