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辨证的简史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即论述过三焦病证,其后历代医家有所发挥,但尚未构成完整的体系。至清代吴鞠通著《温病条辨》,三焦辨证得以确立。他根据《内经》有关三焦部位的概念,结合温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病变累及三焦所属脏腑的不同表现,以上焦、中焦、下焦为纲,以温病病名为目,将六经、脏腑及卫气营血辨证理论贯穿其中,重点论述三焦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机变化,并以此概括证候类型,按脏腑进行定位、诊断和治疗,创立了三焦辨证这一温病辨证纲领。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同为温病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反映由表入里的发展过程,而三焦辨证则体现了温病从上而下的传变规律,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临床运用则可更全面地指导温病的辨证论治。另外,三焦辨证除运用于温病的辨证外,对内伤杂病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16-05-28
mcxzy 阅读 16 次 更新于 2025-04-02 17:31:58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医疗史上独树一帜,他提出了三焦辨证这一重要理论。这一理论的理论基础可以追溯至古代经典《内经》。在中医对人体结构的认识中,三焦被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焦包括横膈以上的胸部,涵盖了心与肺;中焦则位于横膈以下至脐上,主要涉及脾胃;而下焦则由脐以下直至膀胱,包含小...

  • 简史 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汉代张...

  • 中医诊断学发展简史 《黄帝内经》在诊断学方面贡献显著,提出并运用望神、察色、闻声、问病、切诊等诊法,认为诊断疾病必须结合病者的内、外因素。这为辨证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贯穿了诊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诊断思路。《难经》认为望闻问切四诊是一种神圣工巧的技能,特别重视脉诊。西汉名医淳于意创...

  • 4.胰脏,在脏属阴,由阳腑环抱,在经亦阴,夹行于背部诸多阳经之中,所以是阳中之阴经。在内,布施津液于三焦,上焦如雾,以滋养脏腑官窍;下焦如渎,以化解淤腐,通利肠道。在外,散发经气,充养肌肤脂肪,使其保持弹性和活力。5.胰脏的经脉循行部位:根据胰脏在体内的位置与脊柱紧密相连的关系,其经脉起始部位当在后背...

  • 简史三焦辨证为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所确立,但其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内经》。历代对三焦的认识不尽相同,但大多以上、中、下三焦划分人体上、中、下三个部分,即横膈以上的胸部为上焦,包括心、肺两脏;横膈以下、脐以上的脘腹部为中焦,内居脾胃;脐以下为下焦,包括小肠、大肠、肝肾和膀胱等。汉代张...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