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有些方剂为什么去滓还要再煎?

提高浓度,制成膏子或丸子,方便用药或提高药的疗效。

您好,提这个问题,应该是对中医非常感兴趣的人!向您问好!我是一名小中医,谈谈什么叫“去渣再煎”呢?

就是去掉药渣后再把药汤放到火上去煮,实际上这是一个浓缩的过程。

在《伤寒论》中采用了“去渣再煎法”的煎服法的方剂,共有七个,分别是: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

这七个方子有什么特点呢?

第一,这七个方子都是寒热并用的方子,方中药性有寒温之差,味有苦、辛、甘之异,功用又有祛邪扶正之别,去渣再煎可使诸药气味醇和,有利透邪外达,而无敛邪之弊。 像黄连跟干姜,一个寒一个热,有时候把它们用到一块儿的时候,由于寒热的相激,就会使病人喝完药以后感到很不舒服,甚至喝完以后马上就吐了,为了使这种寒热的药性更加和合,劲儿往一处使,就考虑到这样一种煎药方法,药煎到一半即去掉药渣,然后再拿药汤放到火上浓缩,这样的话,寒热相激的这样一种弊病就会减弱。所以实际上这是古人在处理寒热药并用时所出现的药物副作用。

第二,这七个方子所治疾病,均属于“少阳病”的范畴,其证均以“正虚而客气上逆”为特点,且有邪气在下焦而下焦偏虚,属三焦同病。用去渣再煎法,能使药性柔和、能通行上下表里,可调和三焦,使三焦营卫得通,诸证得解。 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的胃虚证情较轻;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则病情只在中上二焦,而无下焦之证;黄连汤则并非完全是客气上逆,而有邪气在胃中,且无下焦之证,因此这三方均不用去渣再煎。除了上述小柴胡汤与泻心汤类方外,其他如大陷胸汤、栀子豉汤类方尽管亦有客气上逆的病机,可是其证无邪气在下焦,故亦不需此法。

那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如果临床上我们要开一些寒热并用的或者是有补有泻的药物,你就要想办法来去除这种因药性不和可能出现的一些副作用,最好使用“去滓再煎”的方法。当然现在的煎药机是完不成这个任务的,必须人工煎药,临床上最好告诉病人自己煎药,即使没有要求“去滓再煎”,也是人工煎药的效果好。

学习《伤寒论》仅仅去苛求方剂的炮制方法是不够的,要看本质,理论。

《伤寒论》讲的三个病位,两个病性的六经理论,不过是六经的皮毛而已,远远不是六经的本质,站在六经以外看六经的内涵。

六经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治病的,是治病的方法。

太阳经一个是解肌法,十五个桂枝汤加减方剂,二是发汗法有四个方剂。阳明经是吐法,清法,下法,五个下法,十余个清法方剂。少阳经是和解法等是三阳经,归阳性病。

还有三个阴性病,有助阳温经法,助阳化水法,助阳温里法,回阳救逆法,回阳通脉法等。

这就是伤寒六经的方法系统,是人在生命过程中,不断克服外界对自己的伤害,一方面又不断调节自己身体内部出现的功能性障碍的过程。

按照中药制作方法,去渣能提高药效,再煮能提高纯度。

伤寒论的经方是来自于千百年的经验总结,对每一个方子不同的煎法,能够有不同的疗效,去渣再煎,主要是浓缩,让有些药物再分解。

去渣再煎主要是寒热错杂的方,再煎可使药性平和

伤寒中有七个方剂需要煮后再煎,那么煮后去滓再煎的作用是什么?

是使药物能够寒热并行,攻补兼施,更好的起到和解的作用。

去滓再煎是因为药水过多,再煎可以起到收汁减少多余的水分;伤寒论里的去滓再煎原来的用意是:“药分阴阳,去滓再煎可以起到调和阴阳,使药性平衡”。

《伤寒论》中有些方剂为什么去滓还要再煎?以小柴胡汤方为例:“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就象有些人说的浓缩一下。而且《伤寒论》中大部分方剂都是喝一升。个人认为就是一种煎药方法,也许古人的智慧我们不懂。2022-06-13
mcxzy 阅读 42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4:53: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伤寒论》中有些方剂为什么去滓再煎?去滓再煎的目的是提高药效和纯度。在《伤寒论》中,有七个方剂采用了去滓再煎法,这些方剂的特点和作用如下:1. 这七个方剂均为寒热并用的方剂,通过去滓再煎,可以使诸药气味醇和,增强药物的透邪外达作用,避免收敛邪气。例如,黄连与干姜一寒一热,合并...

  • 伤寒论中的“去滓”确实指的是去沉淀之意。以下是详细解释:去滓的含义:在《伤寒论》中,“去滓”通常被理解为在煎药并过滤掉药渣后,还需要静置药液十分钟以去除其中的沉淀物。这里的“滓”不仅指药渣,更侧重于指药液中的沉淀。煎药过程:《伤寒论》在描述煎药过程时,常提到“用水六升煮取三...

  • 伤寒论中提到的"去滓温服",常被解释为去药渣后温服。然而,吕鹏医生的理解更为深入,认为这里的"滓"指的是沉淀而非药渣。伤寒论在描述煎药过程时,常提到"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即熬煮一段时间后过滤得到三升药液。"取"字意为过滤,因此"去滓"显然不是重复语,而是静置十分钟去沉淀后温服之意...

  • 生姜泻心汤是中医方剂名,出自《伤寒论》。具有和胃消痞、散结除满的功效,主治心下痞、腹中雷鸣、胁下有水气、下利消谷等症状。在服用生姜泻心汤时,需要去滓再煎,去滓再煎可以使药液更加浓缩,更有利于药液的吸收和利用。六、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是一种寒热并用的方剂,其成分有寒、有热、...

  • 在《伤寒论·辨太阳病》一篇中,张仲景首次提到了白虎汤这一方剂。该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表热里寒的病症,其症状表现为寒脉浮滑,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等。白虎汤的药物组成包括知母、石膏、甘草和粳米,用法是将这四味药材加水煮成粥状,然后去滓温服。白虎汤的方名来源于其...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