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第一、二、三条精讲,让你轻松理解

伤寒论第一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为什么太阳之为病,会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呢?

其中什么脉才算浮脉呢?

浮脉就是,脉在肉上行。手指轻贴皮肤,不用力即可把到的脉就称为浮脉。

那么太阳之为病,脉为什么是浮呢?而不是沉脉呢?

因为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

为什么说阳气在何处,脉便在何处呢?

因为阴主静,阳主动,脉浮,故可知阳气在表。既然阳气在表,自然脉就不会是沉脉了。

伤寒之后阳气又为何在表而不在里呢?

因为伤寒,寒气客表,为了防止寒气入里,人体的阳气自然就走到肌表来抵御寒气入里。

其次太阳之为病为什么会头项强痛呢?

因为足太阳膀胱经从头项循行而过,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便流通不畅,不通则痛,所以就会头项强痛。

那为什么伤寒之后,足太阳膀胱经的寒水会流通不畅呢?

因为寒邪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的特性,所以就会流通不畅。

那为什么不通就会痛呢?

因为不通并不是完全的不通,而是部分不通,部分不通就是有阻滞,气血流通的时候遇见阻滞就流通不畅,就会发生摩擦,就会痛。如果真的是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

那既然说的是不通则痛,为什么又说成是部分不通呢?

那为什么说完全不通了,就不会痛了呢?

如果完全不通,气血就流通不过去,假如是腿流通不过去,腿就会瘫痪,没有知觉,既然没有知觉,自然就不会痛。就比如一个人完全死了,那么他是不是就不会痛了?我们经常说痛死我了,那么真的痛死我了吗?

最后一点恶寒,应该是很好理解的,因为伤了寒,阳气不足,寒邪客于肌表,自然就恶寒了。

伤寒论第二条: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需要知道的是这里的中风跟后世的中风之后角弓反张这个中风不是一个意思。

中风之后为什么会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呢?

首先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发热?

发热是因为风邪郁遏卫表,郁而导致热量积聚,所以化热。

那为什么又会汗出呢?

这是因为风邪伤卫,就是伤害了卫气的功能,卫气的功能就不正常了。卫气本来是用来充皮肤、肥腠理的,现在受到了风邪的伤害,其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自然就失灵了,加上风本身就具有轻扬开泄的特点,所以人体就会汗出。

那为什么会恶风呢?

因为风邪伤卫,卫气充皮肤、肥腠理的功能被风性疏泄给破坏了,导致卫气不能固护腠理,腠理很疏松,风一吹来自然就恶风了。

那为什么对应的脉证是脉缓呢?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什么脉是缓脉呢?明代《濒湖脉学》一书里说缓脉,即是应指和缓,往来甚匀,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一息四至。但是这里的缓脉我觉得主要指的是“阳浮而阴弱”而并不是后世明代李时珍所解释的缓脉。因为张仲景明确写道: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指后世所解释的脉缓,因为风可令气缓,气缓则脉缓。

伤寒论第三条: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阳病,不管发没发热,要是成了伤寒证,就必然会出现身体恶寒、身体痛、呕逆,脉会阴阳俱紧。

那为什么伤寒证会出现恶寒、体痛、呕逆以及脉阴阳俱紧的情况呢?

寒邪具有寒凉的特性,所以人体会恶寒。

体痛也是因为寒邪具有的收引加上凝滞的特性,导致阳气循行受阻导致的。

呕逆是因为寒逆,寒邪导致左边肝脾之阳气不升,阳气不升则自然无气以降,所以浊阴上逆,寒邪上逆就导致人想呕逆。

脉阴阳俱紧指的是寸关尺三部脉的寸脉和迟脉紧,紧是因为寒邪收引。那为什么这里脉的阴阳指的是三部脉的尺脉和寸脉呢?

因为上为阳、下为阴,所以寸为阳、迟为阴,所以这里的脉阴阳俱紧,指的是三部脉中的寸脉和迟脉都紧。

那为什么上为阳、下为阴呢?这是因为人居天地之间,太阳在上之上,大地在人之下,所以上为阳、下为阴。

其恶寒、体痛、呕逆、脉紧,纯是阴寒为病,故名伤寒。2022-07-31
mcxzy 阅读 27 次 更新于 2025-04-04 04:53: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第三条讲的是太阳病转化为伤寒,表现为或不发热或发热,但脉阴阳俱紧。伤寒是寒邪侵袭,深入肌骨,阳气与寒邪相争,故见恶寒、身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是指寸尺三部脉皆显紧象,寸脉主表,尺脉主里,阴阳俱紧,意味着寒邪闭郁,气血不畅,呈现一派阴寒之象。

  • 但是也有一部分是指后世所解释的脉缓,因为风可令气缓,气缓则脉缓。伤寒论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太阳病,不管发没发热,要是成了伤寒证,就必然会出现身体恶寒、身体痛、呕逆,脉会阴阳俱紧。那为什么伤寒证会出现恶寒、体痛、...

  • 54、我们讲了第一条病、证、症相结合,第二条形、气、神同调。做到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就可以跳出辨证,不离辨证。55、太湖伤寒杂病研究特点之三:寒温一统、内外一统、古今一统、中西一统。56、《黄帝内经》、《难经》仅仅是理法的层面,《伤寒杂病论》是理、法、方、药...

  • 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译文】 我的同宗同族的人口本来很多,从前有二百多人。从建安元年以来,还不到十年,其中死亡的人,有三分之二,而死于伤寒的要占其中的十分之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

  • 假使患腹泻,寸关尺三部的脉象都按不到,然而尺部脉间或轻微一见,随着呼吸再动而应指外鼓的,这是肾气尚未竭绝;如果出现损脉的话,那就难以治疗。原文:《平脉论》作者:张仲景 师曰:伏气之病,以意候之,今月之内,欲有伏气。假令旧有伏气,当须脉之。若脉微弱者,当喉中痛,似伤,非...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