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人称伤寒杂病论记载的处方为

后人称伤寒杂病论记载的处方为经方。

拓展: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作者是张仲景。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至今仍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

在纸张尚未大量使用,印刷术还没有发明的年代,这本书很可能写在竹简上。219年,张仲景去世。失去了作者的庇护,《伤寒杂病论》开始了它在人世间的旅行。在那个年代,书籍的传播只能靠一份份手抄,流传开来十分艰难。
2023-01-16
mcxzy 阅读 31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0:38:3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后人称伤寒杂病论记载的处方为经方。拓展:《伤寒杂病论》是中国最早的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诊疗专书。作者是张仲景。成书约在公元200年~210年左右。中医所说的伤寒实际上是一切外感病的总称,它包括瘟疫这种传染病。《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

  • 到了晋朝,有位名叫王叔和的太医令在偶然的机会中见到了这本书。书已是断简残章,利用太医令的身份,他全力搜集《伤寒杂病论》的各种抄本,并最终找全了关于伤寒的部分,并加以整理,命名为《伤寒论》。《伤寒论》著论22篇,共记述了397条,每1条都是一个治法,共记载了处方113首,总计5万余字...

  • 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创立的方子。这四味药是一个中药方,是我国方剂学中非常经典的一个名方《麻杏石甘汤》,自东汉时期被后人称为医圣的东汉医学家张仲景所编著的《伤寒杂病论》,原方名为《麻杏甘石汤》。张仲景(原名张机,约公元150年至154年-约公元215至219年),字仲景,东汉南阳涅阳县(今...

  • 到了晋朝,张仲景原著就散佚了,后人将其伤寒部分辑为《伤寒论》,杂病部分辑为《金匮要略》。介绍 《伤寒杂病论》不仅提出了六经辨证的方法,而且开列了治疗的方剂,其中,《伤寒论》载方113个,《金匮要略》载方262个,除去重复,两书实收方剂269个。剂型包括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洗剂、...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方剂263首,后世医家将其编辑整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氏所创制的方剂大多组方严谨,用药配伍精良,经历代医家临床实践验证,疗效显着。因此,探索张仲景的处方用药特点,不仅有利于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医方剂学的特色,对临床运用成方、创制新方或研制新药都有指导意义。 下面...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