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原著内容非常丰富,从中节选卷第二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加译文,以下内容一阅。
一、【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
1、头项强痛。
2、而恶寒
【注释】
1、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2、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3、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 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二、【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
【注释】
1、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
2、中风:伤风。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 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释】
1、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 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 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 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2、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义伤寒,不是泛 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三、【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症,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
四、【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若发汗 已,身灼热
2、者,名曰风温
3、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4、语言 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5、若被火
6、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7、若火熏 之
8、一逆
9、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 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 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 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 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 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 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五、【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阳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六、【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1上。
【译文】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七、【原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译文】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症解除后,身体仍感不适者,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 复,则可痊愈。
八、【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
2、恶寒,淅淅
3、恶风,翕翕发热
4、鼻鸣
5、干呕
6、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 太阳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病 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 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九、【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症状出现的,桂枝汤则可主治。
十、【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1,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 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十一、【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1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译文】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 疗,服药方法同于前。若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2020-05-03
一、【原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
1、头项强痛。
2、而恶寒
【注释】
1、脉浮:脉象浅表,轻手按之即得,犹如木浮水面。
2、头项强痛:头痛项强。项是颈的后部;强,去声,强直不柔和貌。
3、恶寒:恶,去声,厌恶、嫌憎的意思,恶寒即厌恶寒冷。
【译文】 太阳病的症候,是以脉象浮、头痛、项部拘急不舒、畏寒为基本特征。
二、【原文】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1者,名为中风
【注释】
1、脉缓:王太仆说:“缓者,缓纵之状,非动而迟缓也。”就是和缓的意思。
2、中风:伤风。与猝然晕倒、口眼斜、肢体不遂的中风不同。
【译文】太阳病,见到发热,自汗出,厌恶风吹,脉象浮缓的,就叫做中风。
3、【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 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注释】
1、脉阴阳俱紧:阴阳有两种解释,一是认为指脉的尺寸,脉尺寸俱紧;二是认为 指脉的沉浮,脉浮沉俱紧。两说都有理,但从表症脉必浮来看,应是浮紧,那么, 则以尺寸俱紧更符合实际。参考麻黄汤禁例有尺中脉迟、尺中脉微禁用,也可资 佐证。“紧”指脉的紧张状态,与弦脉相似而如转索有力。
2、伤寒:太阳病无汗脉紧,象征寒性凝敛,故名为伤寒。此属狭义伤寒,不是泛 指外感热病的广义伤寒。
【译文】太阳病,已经发热,或者尚未发热,畏冷,头痛,项部拘急不舒,身体疼痛,呕逆,无汗,寸、关、尺三部脉象皆浮紧的,即为伤寒。
三、【原文】 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译文】外感病两三天,已到邪传阳明、少阳之期,若不见阳明、少阳病的见症,而只见太阳病症候的,表示病未传变。
【评析】
本条说明太阳病已否内传,应以当时的脉证为据,不要拘泥于日数。
四、【原文】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1、若发汗 已,身灼热
2、者,名曰风温
3、风温为病,脉阴阳 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
4、语言 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5、若被火
6、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
7、若火熏 之
8、一逆
9、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译文】 太阳病,见到发热口渴,不恶寒的,就叫做温病。如果在使用发汗方法以后,热 势更高如同烧灼一样,名叫风温。风温的症候特点是尺脉和寸脉都见浮象,自动 出汗,身体沉重,经常睡眠,呼吸时鼻有鼾声,而且语言困难。假使误用下法, 便会引起小便不利,两眼直视,甚至大小便失禁。
假使误用火法,轻则导致皮肤 发黄,严重的就会引起如同惊痫的症状,时时手足抽搐痉挛。倘若再用火熏的方 法,那就误上加误了。一次错误的治疗,变证虽重,还不至于马上死亡;再次误 治,生命危险就迫在眉睫了。
五、【原文】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 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译文】患外感病,若有发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阳经的表现;若有无热畏寒的症状出现,是病在阴经的表现。病在阳经的,大约七天可以痊愈;病在阴经的,大约六天可以痊愈。这是七属于阳数、六属于阴数的缘故。
六、【原文】 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1上。
【译文】太阳病将要解除的时间,在上午九时到下午三时。
七、【原文】 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译文】 容易患太阳中风的人,表症解除后,身体仍感不适者,需待一定的时日,正气恢 复,则可痊愈。
八、【原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1、阳浮者,热自发,阴弱 者,汗自出;啬啬
2、恶寒,淅淅
3、恶风,翕翕发热
4、鼻鸣
5、干呕
6、者,桂枝汤主之。
【译文】 太阳中风症,脉象寸浮而尺弱,寸脉浮的,自有发热,尺脉弱的,自会汗出。病 人啬啬然恶寒,淅淅然恶风,发热好像皮毛披覆在身上一样,并伴有鼻息鸣响和 干呕等症状,可用桂枝汤主治。
九、【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只要有头痛、发热、汗出、畏风症状出现的,桂枝汤则可主治。
十、【原文】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1,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 根汤主之。
【译文】太阳病,项部连背部强直拘急,俯仰不得自如,反而出汗恶风的,用桂枝加葛根汤主治。
十一、【原文】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1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译文】 太阳病,误用了泻下药之后,病人自觉胸中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可以用桂枝汤治 疗,服药方法同于前。若误下后没有气逆上冲感觉的,则不能用桂枝汤治疗。
20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