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阳明篇》笔记1| 阳明的概念

所谓阳明就是腑,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对应西医的消化系统,从胃到十二指肠、小肠和大肠。胃旁边是脾,脾有一个血管到胃的下方,胃下方有块甜肉,中医叫做“膵肉”,就是西医的胰臓,中医的观念认为胰臓是“脾之大络”,会于大包穴,在极泉穴下六寸,故大包穴在管胰臓, 中医把这整个系统称为“脾” 。

脾统血,脾脏的血从胃下方的血管进入胃,让胃蠕动,食物经胃的蠕动而受到研磨后进入十二指肠,同时,胆的苦液、脾和胰的甜液、肝的酸液跑到肠胃里帮助消化。

小肠进入大肠交接的地方叫盲肠,盲肠下面有段阑尾,大便堵在阑尾就是急性盲肠炎,而非大人们所讲的“吃饱后运动会得盲肠炎”。

如何检查堵在哪里?如果脾脏失职是什么现象?胃的津液丧失太多又会出现什么症状?等等,关于消化系统的病变都将在阳明篇中详细。

阳明篇专讲肠胃,当病在太阳,药与病决战时,或失败、或下手太重(发汗太过),病都会进阳明。还有一种是病人来时已经是阳明证。如果太阳证失败,在第二道防线阳明证上得胜也很好,不会再有问题,因为病传到阳明后不会再传下去,阳明即止,很多人一生便秘也没事,故阳明无死证。

那么有没有必要去治?当然️有必要。看过去的医案,所有寿命超过百岁的人过世后解剖发现:按照现代医学看,有的人是肝癌,有的人是胰腺癌、肺癌、肾癌、淋巴癌等等,共同的结论是均死于太老而非癌症,再反观他们一生,都生活得很简单。可见,如果有钱,住豪宅、开好车、穿好用好都没关系, 吃,一定要简单 。生病的时候只吃五分饱️,刺激胃气自己恢复,平常吃七、八分饱,不要吃十分饱,这些均会在阳明篇中有所涉及。

千万不要去挖病,弄这个仪器那个仪器去检查,好比一张受潮的纸,硬要挤出水分,纸就烂掉了,这就是太过了。有时候忽略病,不要管它,中医讲能吃能喝能睡能拉,就很好了,身体里没有浊物。

《黄帝内经·灵枢》中有五篇与阳明篇相关,可相互参照: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2022-07-28
mcxzy 阅读 15 次 更新于 2025-04-04 10:04:1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阳明概念涉及中医的腑脏理论,特别是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它们与西医的消化系统相对应,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大肠等。2. 胃旁为脾,脾与胃通过血管相连,胃下方有膵肉,即西医中的胰腺。中医认为胰腺是脾之大络,与大包穴相关,该穴位于极泉穴下六寸。因此,大包穴可视为胰腺的穴位。3...

  • 冬天主收藏,这是冬天的性,气候是冷的,这是正气,即正常的气候,若是得到寒症,是正气时得到的病,是伤寒。非正气时,如冬行春令,气候和节气不合,出现的病症男女老少都是一样的,这个病就是时疫病。张仲景以《内经·热论》中六经辨证的思路,集汉朝以前流传千年的经方之大成,并将如何使用系统...

  • 阳明病篇是《伤寒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在此,我们提供基于郝万山教授解析的思维导图,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阳明病的诊治思路。阳明病篇的思维导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病机分析:阳明病的病机特点、与太阳病的区别、以及其病理演变。辨证要点: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如口渴、...

  • 阳明的主证:一、潮热,二、不恶寒,三、燥渴,四、腹满。大、小承气汤如何区分? 这一条辨不是很清楚,是因为宋朝后人把《伤寒杂病论》一分为二,拆成《伤寒》和《金匮》使然。现把《金匮》里的几个方子拿来一起解读,消化系统的病就完整了。阳明讲的是实,非热(发炎),肠胃炎不在此列。

  • “发热,无汗”,麻黄汤证,“呕不能食”似少阳证,在传经中“反汗出溅溅然者”,即病人在发热又一直在流汗,是转阳明了,这总比转少阳好多了,说明病人肠胃系统很好。二〇二、“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过了三侯二十一天,摸到阳明脉:大,力量很强,弹起来很强,伤寒的脉是浮而紧。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