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图解 丨 伤寒论总结为15张图,一目了然

导读: 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

1.六经提纲图

2.六经表里图
3.六经传变图

4.六经论治图
太阳表病图1
太阳表病图2

太阳病图

太阳经病图

阳明实证图

阳明虚症图

少阳经病图

少阳经病图

太阴经病图

少阴经病图

厥阴经病图

太阳病提纲:

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发热、呕逆。

发热恶风寒、头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无汗而喘逆,脉浮紧。、

发热恶寒或恶风、头痛项强、有汗、鼻鸣干呕,脉浮弱。

阳明病提纲:

胃家实。热、烦、实、胃中干、大便难。

身热恶热,或潮热或时烘热汗出,头汗、掌心热,手足心出汗,

热盛伤津而懊恼、心烦,失眠,或烦躁谵语;或热伤营血而瘀,甚则血热妄行,如吐血、衄血、大小便血等。

里热上涌作喘或胸中窒塞或头晕目眩,或阳明热结,嗓子发痒顽咳,面红、眼赤、耳鸣。

食欲旺盛,或能食易饥而泛酸,或气机阻滞不能食,口干口苦,燥渴引饮喜冷。

腹胀痛不通、拒按,大便秘结数日不解,或干硬难解,或排便不净肛门灼热,或里热下利而舌红苔黄腻,尿频数色黄赤,或尿短不利色黄赤,或尿道灼热痛感,妇人经水色红质稠,带下色黄,皮肤斑丘疹高突色鲜红,或局部红肿热痛。舌质红、或红绛、苔黄腻或黄燥,口唇干红,脉象浮洪或沉实,滑数有力。

少阳病提纲

口苦,咽干,目眩。头晕目眩,项强头痛,往来寒热,热时汗出,心烦胸闷气短,心悸,睡眠不实。

口苦咽干,默默不欲饮食,呕恶,耳鸣耳聋,目赤,鼻子发干,鼻孔生疮。胃痛胸胁胀满,不欲饮食,腹痛下利。

舌质红,舌苔薄白。

脉弦或弦细,偏数不虚。

太阴病提纲:

病在里,胸下结坚,呕吐,食不下,腹满自利,时腹自痛,下之益甚,抑郁寡欢,身重疼难以转侧如痹状,无热或微热,恶风寒汗出,清涕善嚏,风水溢饮,脉沉弱而迟,善嚏,流清涕。

头晕头痛,吃饭后犯困,想睡觉。身体疲惫乏力。

胸下结坚,胸闷短气,心悸。

心下痞塞胀满、冷痛,噫气,呕恶,胃中凉,食欲不振,口中黏,口不干或口干饮水不多,喜温,腹中凉,腹胀,矢气得舒,肠鸣如走水。

四肢烦疼,身体沉重,肌肤麻痹,肌肉瞤动。

大便溏泻不爽舌淡齿痕苔水滑,食油腻及生冷之物加重。

妇人带下清稀,舌质淡胖有齿痕,苔水滑,脉象沉弱或浮弱,迟而无力。

少阴病提纲:

脉微细,但欲寐。

失眠、想睡而难入眠,心烦,精神萎靡,全身疲累,双眼无神,面色,青白或者晦暗无华。

无汗或冷汗淋漓四肢逆冷,无热或微热,畏寒重,口渴喜热饮,咽痛。

项背紧张酸痛,或心前区刺痛。

四肢逆冷疼痛、蜷卧,腰腹冷痛冰凉,大便溏泻不爽、妇人月经期长,经水暗黑,带下清稀,尿频色白,夜尿频多、舌质青黯或者紫黯、口唇紫绀,脉象微细,或浮或沉,迟而无力。

厥阴病提纲: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呕吐,下之利不。厥热往复(阴阳不和),周身畏寒。

口苦,口干口渴多饮或不欲饮,口腔溃疡,咽喉溃疡疼痛。

心中烦热,饥而不欲食,心下痞硬、压痛、胀满,连及两胁,呃逆,气上冲逆。

胃腹冷痛。

四肢逆冷,甚则厥逆冷痛彻骨。

下利,厥利热止,或便秘数日一行。

脉弦短而迟,或沉细而迟,或革。

2022-06-20
mcxzy 阅读 56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4:30:26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导读: 很多人都说《伤寒论》难学,有一部分原因是,对整本书的结构没有清晰的认知。这篇文章用图示的方法为《伤寒论》列出了一个提纲,将《伤寒论》的整体结构图解的非常清晰,让人一目了然。读懂了这个提纲,再去细读原文,思路就会非常清晰。1.六经提纲图 2.六经表里图 3.六经传变图 4.六经...

  • 深入理解《伤寒论》这部中医经典不再困难,让我们通过直观的视觉图解,一步步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一、六经理论的入门钥匙 1. 六经提纲图: 这是理解伤寒病证分类的基石,清晰展示了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等六经的划分及其基本特征。2. 六经表里关系图: 表示经络内外的阴阳交互,揭示了疾病的发生发展...

  • 阳明病篇是《伤寒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内容丰富,逻辑严谨。在此,我们提供基于郝万山教授解析的思维导图,以帮助您更好地理解阳明病的诊治思路。阳明病篇的思维导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病机分析:阳明病的病机特点、与太阳病的区别、以及其病理演变。辨证要点:通过分析病人的症状,如口渴、...

  • 在治疗策略上,阳明病的下法有其独特的禁忌,吴茱萸汤证和阳明湿热发黄证的处理方法更是需要谨慎。而阳明蓄血证的辨识与处理,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每一个环节都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理论与实践,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伤寒论》的精髓。如果你对这个系列感兴趣,别忘了点击赞和收藏,你的支持是我持续分享...

  • 在中医经典巨著《伤寒论》中,疾病的发展过程复杂多样,太阳病的病证演变尤为关键。以下是关于太阳病合病、并病和传经的深入解析,以及相关的治疗方剂。合病,即两经或以上证候同时出现,没有明显的先后顺序,如桂枝麻黄各半汤,适用于面色发热未解且身痒的情况,能够有效缓解症状。同时,对于汗出过多或似...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