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魅影33深探《黄帝内经》02来源问题

我们在前面说,《黄帝内经》来自于轩辕黄帝,它是我们的人文始祖,这本书也被称为,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所以坟就是大的意思。伏羲、神农、黄帝是我们的老祖先,我们每位华夏儿女,每一个人都流淌着他们的血液,有着他们的遗传基因。

他们给后世留下的书叫三坟,也就是说《易经》、《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

那么《黄帝内经》主要是黄帝和他的老师岐伯,对医学的研究问答,从而通过记者采访问答的这种形式整理而流传下来的,后来也经过不断的丰富发展,而传到现在,最早的记载就是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见到这本书,叫《黄帝内经》十八卷。

《黄帝内经》根据特点不同又分成两部分,《素问》和《灵枢》。素问九卷,灵枢九卷。那么,每九卷有多少篇?

81篇,所以加在一起是162篇。大家知道,先秦的文字能有162篇,那已经是非常多的了。所以这两本书加在一块也挺厚的,为什么在古代惜墨如金的情况下,还要用这么大的篇幅来讲这些内容,这就是说明这个内容太重要了,不能随便删减。

当然了,现代社会,人的身心向外,被无数大手不停指挥,他对自己本身的身体和生命状态,也没工夫、没时间、没耐性去体会了,所以这一点我们远远是不如我们的老祖先的,从这一方面看来,就生命的体验与充盈来说,生命之学还是老祖先的水平高。

所以说,我们要回过头去从根源上去学习,这个来源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到现在有几千年的历史,那么有人就说了,中国人很奇怪,几千年了学问还没断,一直传到现在。确实是这样,中国人有传统,也就是说虽然经过异族的统治,战乱各方面原因,但是中国人对于学问的传承是不断的,在历史上有很多时期虽然这根柴火灭了,但是它把火传给下一根柴火,一根根传下去,这叫“薪火相传”,所以几千年来它的学问是连续的,并没有中断。

唐朝有一个人叫王冰,是当时的太仆令,也是一位医学方面的官员。那么,他就说,“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我们来看看,他整理的《黄帝内经》中的序,也就明白了,《黄帝内经》到底在论述什么内容了。

翻译如下:

要解除疾病的缠绕和造成的痛苦,使人保全真精、通导元气,救助百姓达到长寿的境地,帮助瘦弱多病的人来获得平安,没有伏羲、神农和黄帝这三位大圣人的学说,就不能达到这些目的。孔安国给《尚书》作的序文中说:“伏羲、神农、黄帝的书,叫做‘三坟’,讲的都是大道理。”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中记载说:“《黄帝内经》十八卷。” 《素问》就是该经的九卷,加上《灵枢》九卷,便是该十八卷的卷数了。

虽然一再岁月变迁、朝代更替,但是对它的传授和学习却依然俱存。只因前代的医家担心弟子不是适当的人选,故而将书中的内容时常有所隐匿,秘而不传,所以《素问》中地气这一卷,就被前代的师傅藏了起来。如今人们遵行的《素问》,只有八卷罢了。尽管这样,可是它的文字却是那样的简要,它的内涵是那样的广博,它的道理是那样的奥妙,它的旨义是那样的深远。天地间的众多事物被区分清楚了,阴阳节气被序列起来了,变化的根由被揭示出来了,生死的征兆被阐发明白了。并没有与天地人身商讨,可是所讲的远到天地、近到人身的道理却自然同一;也没有与万物约议,可是所论无形的与有形的事理却完全一致。

考核其中的言论都有征验,把它们放到实践中检验也没有差错。确实可以说是最高明的医道的渊源,是养生之学的根本啊!

假如一个人天资敏捷,自然能通晓事物的玄妙道理。不过,高明的计谋虽然属于天赋,但对 的规范理解也还要凭借注释,因为从未有行走却不遵从路径、出入房间却不经由门户的道理。这样说来,一个人能专心致志地精心研究,探索其中隐微奥妙的道理,如果认识并领会了其中的精华要旨,那么医术就会达到像目无全牛那样极其精练、运用自如的境地。

所以常常就能取得明显的成就,犹如鬼神在暗中帮助一样,因而闻名于世的杰出人物,便经常不断地出现在世上。

想要到扶桑国去,没有船也不能到达。于是专心殷勤地广泛访求名家,找到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士。经过了十二年,才达到了廓清条理、掌握要领的目的。又经与大家商讨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令我深感实现了宿愿。

当时在郭先生的书房,还得到了郭先生传给的先师张公秘藏的《素问》珍本,文字明白,条理清晰,意义完整,道理周密。用它逐字逐句地详细参校整理的本子,所有的疑问就像冰雪融化一样全部都解决了。

又担心这部书在后学的手中散失,从而丢失了授学的依据,于是就撰写了注释,用来使它永远流传、不致淹没。加上我早先收藏的曾经佚失的卷数,共八十一篇二十四卷,然后刻印成一部书。希望人们能据以探究并弄清《素问》的全部内容,依循注解,领会经义;同时用以启发初学之人,宣传并光大最为高明的医学道理而已。

其中文句脱落、文字中断、意义不相连接的地方,是搜求经典论著中具备的内容,摘取过来用以补到该处;篇中的内容佚失、残缺,以致论述的事理不够明白的地方,是根据其中的旨趣,加上适当的文字来使其意义清楚起来;一篇与另一篇合并不分,意义互不相关,缺漏篇名的,是分辨所论事理的类别,另拟一个篇名标在篇前;君臣问答、礼仪错乱的地方,是考核订正尊卑的关系,增补称谓来使其中的尊卑关系明确起来;文句颠倒错乱、文字残缺,内容前后重复的情况,是详细审辨其中的旨义,删去繁乱的部分,来保留其中的精要;言辞与义理深奥难懂,难以简略阐述明白的地方,是另写了《玄珠秘语》一书,来论述其中的道理。

凡是增加的文字,都用朱色写上,使新增的与原有的内容一定分开,各自的文字互不混杂。希望这部书能使圣人的旨意明白光大起来,阐发出《素问》中的玄妙道理,就如众多的星宿高高地悬挂在天上,奎宿、张宿等等确定不乱;又如深深的泉水清澈透明,鱼虾等等全能分辨。君民没有夭折和横遭不测的可能,四夷和华夏的人们都有长寿的希望。使医生们不出差错,学医者更加明白,最高明的医理流传不断,美好的消息连连相传。千年之后,才会知道大圣人的仁慈恩惠实在乃是无穷无尽的。2022-07-25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3 16:59: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另外,纵观《黄帝内经》,它不是一时一家之作,融合了几代人的心血,它是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它也作为一部国学经典流传于世,该书巧妙运用以岐伯和黄帝等人的对话形式,使一些理念深入浅出,很精当的阐述了阴阳五行,四时气候,五运六气一些理念。《黄帝内经》读后,我的感受虽然没有很深,但...

  • 《黄帝内经》的作者是古代多位医学家共同创作。《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的经典之作,其成书时间跨越了多个世纪。这部作品并非一人一时之作,而是由历代医家逐渐增补、完善而成。尽管无法确定具体的作者,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部作品集结了古代多位杰出的医学家的智慧与经验。这部经典著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 提肛运动虽然有时被提及,但其实,通过深呼吸和自然的腹式收缩,我们同样可以锻炼这些肌肉,何必舍近求远呢?综上所述,通过调整视线、聚焦呼吸,以及日常生活中培养腹式呼吸的习惯,我们就能在《黄帝内经》的精神内守理念中找到实用的实践方法。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实际上蕴含着深厚的中医智慧,帮助我们在...

  • 《黄帝内经》是一部古代医学经典,据传由黄帝所著,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该书深入探讨了人体内部器官的功能与相互关系,包括了五脏六腑的结构与作用,以及经络系统如何将这些器官连接起来,形成一个整体。书中还详细解释了各种病因,如外感六淫、内生七情等,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人体的健康。此外,...

  • 黄帝探寻生命奥秘,上古智慧揭示养生真谛 在古老的《黄帝内经》中,养生之道被赋予了深刻的哲学内涵。古人懂得顺应阴阳,生活起居严谨有度,形神合一,以求长寿。人的生命历程,由肾气主导,滋养着生命的活力。每个人的养生法门各异,但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节制欲望,以达到身心和谐。女性的肾气与生育息息相...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