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多是“堵”出来的,4个穴位疏通法总结给你

水管堵了水流会变小,同理血管堵了,血流也会不通畅。万病之源源于血,百病之由由于气。经络通则百病消。春天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所以一定要抓住春天这个疏通的好时节!
气郁的人善叹气、胸闷、烦躁、抑郁,咽部有异物感,女性还可能出现乳房胀痛的表现。
膻中穴 缓解心悸、焦躁
位于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对情绪郁闷、心悸、焦躁等有缓解作用。
血瘀的人皮肤易生斑、淤青,牙龈易出血,舌头紫暗,胸胁刺痛,皮肤干燥。
合谷穴 稳血压,增强免疫力
在手背,第1、2掌骨间,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只手拇指的指横纹,放在另一只手对应的虎口处,拇指指肚下压处,即是合谷穴。
1、合谷配颊车、迎香,有通经活络止痛作用,主治牙痛,面痛,面瘫。有疏风解表,宣肺利窍作用,主治感冒,头痛,发热,鼻塞。
2、合谷配太冲,称四关穴,有镇静安神,平肝熄风作用,主治癫狂,头痛,眩晕,高血压。
3、合谷配风池、大椎,有清热凉血,截疟作用,主治皮肤瘙痒,荨麻疹,疔疮,疟疾。
4、合谷配三阴交,有调经活血催产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经闭,滞产。
湿气重的人,容易长痤疮,身上出湿疹,四肢沉重、乏力感,精神不振。
足三里 促进代谢,调理肠胃
在小腿前外侧,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主治胃痛,呕吐,腹胀,泄泻,便秘,下肢痹痛。
体内有热毒,皮肤容易出现红肿热痛,身上容易长痈疖疔疮,全身关节肌肉酸痛。
曲池穴 疏风清热,防掉发
屈肘,在肘横纹外侧端,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有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目赤痛,高血压。
寒邪过重,导致体内阴气过旺,就会伤及阳气,这种人怕冷、特别是手脚冰凉,面色发白,容易拉肚子等。
内关穴 调节自律神经、解除疲劳
在前臂掌侧,手掌面关节横纹的中央,腕横纹上2寸,往上约三指宽,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的凹陷中。
可帮助入眠,解除疲劳,改善胸痛、心悸、盗汗,舒缓腹胀感,治疗头晕目眩。
2022-08-04
mcxzy 阅读 49 次 更新于 2025-04-05 23:22:50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针对淤堵,选择正确的艾灸穴位至关重要。三阴交、血海、合谷、曲池是常用的化瘀要穴。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为足太阴脾经穴位,有助于调节气血;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可以缓解疼痛和炎症;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促进气血流通;曲池穴有助于舒缓肌肉紧张和疼痛。通过艾灸这些穴位,可以有效化瘀,促进气血畅通...

  • 按摩手法:风池穴位于颈后枕骨下缘,距离耳朵后部约两个手指宽的地方。用两手拇指点住风池穴,用力揉动数十次。作用:此动作具有清热疏风解表的功效,特别适合风热感冒。第二步:揉大椎穴 按摩手法:大椎穴位于颈后正中,第七颈椎棘突的下缘。用一只手的食、中两指用力按住大椎穴,揉动100~200次。...

  • 1. 风池穴:位于脖子和发际线的凹陷处,按摩此穴可以缓解颈肩不适、失眠、偏头痛,以及眼部压力和黑眼圈。2. 睛明穴:在眼睛内眼角上方,按压此穴有助于缓解眼部疲劳、改善眼疾,还能治疗打嗝。3. 俞穴:集中在后背中线附近,对于治疗久咳、胃痛、肝胆不适、腰酸背痛等有显著效果。4. 髎穴:位于腰...

  • 在背部的心俞、肝俞以及下肢的足三里和脚上的太冲艾灸,背部用艾灸盒,剩下的穴位就用手拿着艾条艾灸。前几次还看不出什么明显效果,做到第四天的时候,他说觉得最近整体状态好了很多,也不知道怎么了,自己确实不像之前那样总是感到压抑了,看来艾灸对他是有效的,就让他灸满5天,然后休息几天,再...

  • 1、按陵泉穴 陵泉穴是足太阴脾经的重要穴位,位于小腿内侧,具 置在屈膝90度时膝盖外侧凸起处。此穴位不仅能缓解腹胀、腹泻及小便不利等问题,中医还认为刺激该穴位能够疏肝气、解肝郁,有助于缓解郁闷和惆怅。建议多次按压该穴位,以发挥其功效。2、按揉太冲穴 太冲穴作为肝经的原穴,具有平肝熄...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