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三级甲等医院专家治疗
不可以迷信老中医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颊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
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说明:普通面瘫不需要任何治疗,属于自限性疾病,在正规的医疗体系,是不应该用药的,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针灸能够治疗面瘫。
外科疗法
外科治疗主要针对晚期面瘫。外科治疗可以分为静态治疗和动力性治疗。
静态治疗主要是将阔筋膜成条状移植于面部,治疗后静态情况下双侧面部表情对称,但动态下患侧不能随健侧运动。
动力性治疗一般分为二期,一期是将从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经与健侧面神经吻合,移植神经末端置于患侧,待6个月到1年神经从健侧长入患侧后,实施二期手术,即移植带血管神经的肌肉,选择的肌肉可以为股直肌、股薄肌、背阔肌等,治疗3个月到1年后静态与动态都可达到双侧表情的对称。
对急性期的面神经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抗病毒,用激素和对症治疗。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容易造成面瘫后遗症。请采纳2015-02-02
不可以迷信老中医
以针灸治疗,并以手法为主,治疗过程中不加用药物或电针。法则:祛风通络。
处方:合谷、太冲、牵正、颊车透地仓,地仓透颊车,风池,下关,迎香,承浆或颊承浆。每次选三或四穴。
加减法:眼睑不能下合、露睛流泪者,加攒竹、鱼腰、丝竹空,阳白透鱼腰。耳后痛者,加翳风。味觉减退者,加廉泉。
手法:平补平泻,抽针法。
操作:合谷,太冲,风池针用泻法,下关,牵正,迎香,平刺,采用平补平泻法,阳白向下平刺透鱼腰,地仓向颊车平刺,颊车向地仓斜刺,并采用抽针法,使面肌向后抽动,留针20分钟。余穴均用平补平泻法。
说明:普通面瘫不需要任何治疗,属于自限性疾病,在正规的医疗体系,是不应该用药的,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针灸能够治疗面瘫。
外科疗法
外科治疗主要针对晚期面瘫。外科治疗可以分为静态治疗和动力性治疗。
静态治疗主要是将阔筋膜成条状移植于面部,治疗后静态情况下双侧面部表情对称,但动态下患侧不能随健侧运动。
动力性治疗一般分为二期,一期是将从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经与健侧面神经吻合,移植神经末端置于患侧,待6个月到1年神经从健侧长入患侧后,实施二期手术,即移植带血管神经的肌肉,选择的肌肉可以为股直肌、股薄肌、背阔肌等,治疗3个月到1年后静态与动态都可达到双侧表情的对称。
对急性期的面神经炎一旦确诊,应尽早抗病毒,用激素和对症治疗。如果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容易造成面瘫后遗症。请采纳2015-02-02
1976年4月国际医学会通过《针灸治疗面瘫》认证,摘录了古代医籍对面瘫的论述及西医学对面瘫的认识,从面瘫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到治疗原则,均一一进行了介绍。随着科学的发展,针灸也不断地吸取现代科学的精华,将现代的科学方法与古老的针灸学融为一体,在针灸学理论基础上融人了新的科学理念,不断地创新、发展、进步,丰富了针灸的治疗手段。 [1]
《针灸治疗面瘫》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一并介绍,并摘录了他人治疗面瘫有效的方法附编于后,这也是《针灸治疗面瘫》的特点之一。针灸治疗面瘫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多方面记载。长期以来,就其病因病机、病位归经、治疗方法及取穴配穴,从古至今均有大量记载和论述。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生活质量更加重视,而针灸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针灸对神经损伤、肌肉瘫痪一类病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针灸治疗面瘫,因疗效可靠而受到广大病人的认可。长期以来,针灸在解除病人疾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09-06
《针灸治疗面瘫》将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也一并介绍,并摘录了他人治疗面瘫有效的方法附编于后,这也是《针灸治疗面瘫》的特点之一。针灸治疗面瘫有着相当长的历史,早在《黄帝内经》当中就有多方面记载。长期以来,就其病因病机、病位归经、治疗方法及取穴配穴,从古至今均有大量记载和论述。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的健康、生活质量更加重视,而针灸这种操作简便、见效快、无毒副作用的治疗方法尤其受到人们的推崇。针灸对神经损伤、肌肉瘫痪一类病症,在治疗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针灸治疗面瘫,因疗效可靠而受到广大病人的认可。长期以来,针灸在解除病人疾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2019-09-06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