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高热惊厥:看中医如何清热凉血退烧

患儿7岁,前几天在校上课时发高烧,气粗,面红,手足轻微抽搐。老师急忙打电话通知家长,家长把孩子送到医院后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并治疗,可是治疗效果并不好。

患儿妈妈说,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已不是一两次了。这起因于三年前孩子因感冒而出现高热惊厥,自此每次感冒即高热惊厥,曾几次住院治疗,都未能达到远期治疗效果。

当时诊见孩子舌红,苔薄黄,脉数。于是问孩子大小便如何,其母说孩子小便黄,大便便秘严重,有时拉不出来。综合患儿上述表现来看,判断孩子这是阳明热盛,于是给以如下方药:生晒参,知母,石膏,炙甘草,粳米,枳实,大黄,钩藤等,3付,水煎服,早中晚各一服,日一付。

患者服完后其母告诉说服药后,拉下很多大便,高热也随之退了。唯还有轻微抽搐,于是减去原方中的知母,石膏这类苦寒之药,加入僵蚕,蜈蚣,又开出两付,患者服完后手足已不抽搐,病去人安,患者家长很是高兴。后随访一年,高热惊厥也没有再出现过。

阳明热盛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 如何缓解和预防?

表现为壮热,恶热,面赤,汗大出,心烦,渴喜冷饮,舌质红苔黄而燥,脉洪大或滑数。

治疗法则: 清热保津。

施治方法:

(一)内服方药

1.基本方药:白虎汤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以上方药,水适量,煮米熟汤成,取汁250毫升,分为2次服,每日1~2剂。

诸药合用,大寒而不伤胃。现代认为:(粳米可促进石膏中钙质溶解,提高疗效。)注:本方中粳米是旱稻之米,非水稻之米,水稻米有轻度利水作用,应予区别。

临床体会:刑锡波认为:白虎汤的适应范围有四个特征:(1)是发热而不恶寒;(2)是口渴引饮;(3)是心烦自汗;(4)是脉洪大。这四种脉证在各种传染病发展到一定程度都可能出现。如肠伤寒、乙脑、猩红热、麻疹、白喉等。不论何种疾病,只要出现上述症状,都可用白虎汤。白虎汤主证中,以脉象洪大有力为辩证关键,尤以右手脉明显。本方治伏暑疗效亦佳。

2.加减变化:如欲加强清热生津之力,可加金银花、鲜石斛、芦根;如热盛而津气耗损,除上述见证外,又有些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可加人参,以清热益气生津;若热扰神明而谵语,可加犀角、连翘、竹叶卷心,以泄热清心;若热盛波及肝经,引动肝风,出现手足搐搦者,可配伍羚羊角(先煎汁兑药服)、钩藤、菊花等,以凉肝息风。若口腔溃疡者,加黄连、大黄。

施治要点:

(一)阳明热盛之证,以壮热,汗出,心烦,口燥渴,苔黄燥为主证,但有时大汗出后的片刻间,体表之热也可能暂时略有降低,而“口燥烦渴”之症仍不解者,仍须使用白虎汤方。

(二)若兼见四肢厥逆,而胸腹灼热不除,无阳明腑实及神志异常之证者,此为热

厥之证,即热邪深伏于阳明气分,阳气不能畅达于四肢所致,宜用白虎汤以清里热。

(三)夏月所见高热,心烦,口渴,应与“新加香薷饮”证相鉴别,即后者又有恶寒,无汗,头身重痛等寒湿表证,故而不能单用白虎汤纯清里热,以防寒凉郁遏,反致表闭病重。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上篇》中指出:“手太阴暑温;如上条证(附注:指二十二条之白虎汤证),但汗不出者,新加香薷饮主之。”但若仅见汗不出,而无寒湿表证者,仍可使用白虎汤,或白虎汤中加薄荷。

(四)临床上,常以白虎汤加清肺化痰之品治疗肺炎病中之肺胃炽热之证型,多有疗效。

(五)素体阴血亏虚,或素体阳气不足者,当慎用白虎汤。2022-08-30
mcxzy 阅读 13 次 更新于 2025-04-07 09:31:1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中医认为,小儿高热惊厥因热邪亢盛引动肝风,热退风止后,应采用镇静、熄风等方法,使肝火得清,肝风得熄,脏腑功能恢复正常。常用镇静熄风药有钩藤、蝉蜕、珍珠母、生牡蛎等,伤阴时可加生地、沙参、麦冬等滋阴药。名老中医治疗小儿高热惊厥反复发作的验方包括防惊汤、清宫粉和清热散。防惊汤由蝉衣、...

  • (1)配方:银花20克,薄荷15克。用法:先将上药放入清水中浸润,然后蒸馏收集药液,药渣加水适量,温浸一小时,浸液沉淀并浓缩至适量,合并馏液加入乙醇15毫升,再加蒸馏水100毫升,用以重点擦洗曲池、大椎、风府及腋上。功效:清热解毒。适用于外感发热所致高热惊厥。(2)天麻、朱砂各3克,乌蛇肉(酒浸)...

  • 发作时间可由数秒钟至几分钟不等。小儿惊厥中医辨证1、风热动风(1)治则:疏风清热,熄风止痉。(2)主方:银翘散加减。(3)方药:金银花、连翘、薄菏、防风、蝉蜕、菊花、僵蚕。喉间痰鸣者,加竹黄、瓜蒌皮;高热,便秘、乳蛾红肿者,加大黄或凉膈散。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患儿,在感冒发热初起,宜...

  • 如发热较高且大便不通者,可加用大黄,以通便泻热。如高热伴烦躁,或出现高热惊厥者,应加用钩藤、羚羊角、蝉蜕、白僵蚕等。此类药煎煮时间以30 分钟左右为宜,生石膏应该先煎,并且应用剂量要大一些。对于热病后期,持续低热的患儿,中医辨证一般属于阴虚内热阶段,中药应选择滋阴清热类。如生地、麦冬...

  • (3)中医药降温针灸,中药口服、外敷或灌肠,推拿。(4)人工冬眠疗法是以药物(氯丙嗪和异丙嗪两种药物等量混合)和物理降温相结合的一种降温方法。人工冬眠具有强有力的中枢神经保护性抑制作用,能使机体沉睡、降温、代谢率降低、耗氧量减少。主要适用于重症感染所致的持续高热不退或伴惊厥者,如中毒型...

其他药方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