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原文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 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䐜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也。帝曰: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何也?岐伯曰:足太阴者三阴也,其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日以益衰, 不利,筋骨肌肉无气以生,故不用焉。2022-07-11
mcxzy 阅读 12 次 更新于 2025-04-17 19:14:05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 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

  • (原文)(解读)“ 帝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 黄帝问:脾一有病四肢就不能正常活动,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 岐伯...

  • 《黄帝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节选)黄帝问曰:太阴阳明为表里,脾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岐伯对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译:黄帝问:太阴、阳明两经;互为表里,而所生的疾病不同,这是什么道理呢?岐伯答道:脾属阴经,胃属阳...

  • 《黄帝内经》中的经典篇章《素问》第二十九篇,具体为《素问·太阴阳明论篇》。此篇主要探讨的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脏腑——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之间的密切关系。篇名“太阴阳明论”源于经脉的联系和功能,特别是它们在生理活动中的相互作用。正如高士宗在《素问直解》中所阐述,脾土对应太阴,胃土对应阳明。

  • 从《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到《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我们深入理解疾病的本质和治疗策略。《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和《阳明脉解篇第三十》则剖析了脾胃在人体健康中的核心作用。《热论篇第三十一》至《厥论篇第四十五》涵盖了各种病症的辨证论治,而《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和《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