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与虚火你哪一样都最好不沾

你家人或身边有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身体虚,家人补点好东西反而上火。什么口疮、便干、热咳甚至流鼻血都来了,肝火旺的人脾气很燥,内热大。你去看中医,他可能会告诉你阴虚火旺,虚不受补。

其实,上火分为虚和实两种。实火可以直接用降火清热的方法。这个好办,现在中药的清热解毒,和西药的消炎都是有效。但现在实火的人简直是稀有,绝大多数都是虚火。我认识一个很好的姐妹,就是典型,凡是艾灸、吃补品,一定上虚火,口舌生疮,咽喉肿痛、浑身难受。

这种虚火体质的人往往多为湿热,在南方尤其常见,典型的上焦热下焦寒。其实这种寒气为热象的主因,属于寒邪过盛,导致虚火。

这是为什么呢?因寒邪过重,直接后果就是伤肾。肾为先天之本,老妈给你存款多少已经决定了你的寿命,所以你就要省着点用。肾气不足造成脏器功能普遍下降,气血虚亏。肾其实很柔。它主水,水是滋养全身的,当人体水不足时,就如大地缺水一样,身体会干燥,脏腑也一样。身体要运动,如果缺少了水的滋养,就容易生热,典型的就是肝脏,一旦缺水,像熬夜,肝火上升就非常明显,如果水分足够,肝脏就始终保持滋润状态,就不容易上火。头部以上的位置最容易上火。因为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肾气不足,整个头脑都会空虚,头部首先出现缺血,缺水。反应自然是干燥。当水分滋养不够,人的整体功能就会下降,免疫系统会受到影响,也就出现了各种乱七八糟的炎症。而由于身体亏虚。抵抗外界环境的能力不够,这些炎症又很难在短期内快速治愈,就会出现反反复复的发作,形成长期不愈的慢性病,如。呼吸系统疾病,牙龈疾病,皮肤疾病等。

咱们中医当中有句非常经典的话。叫湿热如油入面,实难祛除,所以你尽量不要熬到湿热体质难以去除后再来处理。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不分时令,乱吃瓜果蔬菜,寒凉饮料,常使用空调,又缺乏足够的运动;为了爱美,穿很少的衣服,不至于保护身体,寒湿进入,肾气不足,虚火越来越大。在南方还普遍采用喝凉茶的方式进行治疗,这些凉茶都是阴寒之物,短期内见效,实则寒上加寒,越治越麻烦。

那一旦得了湿热体质,难道就不能去除湿寒吗?我的经验,有方法的,就是用温热疗法。也许你会说,虚不受补,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吗?

但是我告诉你,这都是表面现象。现在是秋冬时节,确实不太适合像艾灸这样火力很大的补法。但你用植物中草药结合远红外线温灸来,排除体内寒湿。那如果上虚火怎么办?方法很多,可以用艾草精油泡脚,生姜花椒水泡脚,细辛、吴茱萸涂脚底。如果这些都没有,就用大蒜敷脚心,也一样有效(但要注意先在脚底涂点油,要不然会起泡,很痛)。

用这些方法很快就会将体内的虚火全部拿下,中间过程有点儿难受,但还是容易克服的。这些假象去除以后呈现出来的就是一片寒凉。之后再去用食疗,或补气血的方式补血补肾补肝,恢复阳气,怎么吃都不会上火了,当人体血液充足,身体不再受寒邪,肾的功能就会恢复正常。肾强身体就强,虚火自然消退,慢性炎症也就容易治愈。而且,排除体内寒湿之后,经络将会疏通,新陈代谢加快,人就不容易感到疲劳闷热燥。把体内的燥气排除之后,经络瘀堵没有啦,身体通了。什么颈椎腰腿痛,皮肤黯淡无光,这些就不存在了。2022-07-04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5-04-06 12:06:59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心脾湿热与阴虚火旺是两种不同的病理状态。心脾湿热的症状包括身热、心烦、口渴、纳呆、疲倦乏力、口舌糜烂、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象表现为濡数或滑数。而阴虚火旺则多表现为全身性的虚热征象,如牙痛、咽痛、口干唇燥、骨蒸潮热、颧红、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等,这些都是虚火...

  • 1 湿热是什么引起的 感受外邪 湿热主要是感受湿热之邪引起,在夏秋之交,暑热未尽,水湿泛滥,湿热最盛时,湿热之邪就易侵犯人体蕴结为病,东南沿海地区四季湿气均较重,尤其是每年3-5月时天气渐热,暑热渐盛,与湿气胶结更易导致人体湿热。饮食不节 嗜酒、进食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

  • 在中医理论中,上火被分为实火与虚火。人们在面对夏季常见的湿热环境、都市快节奏生活带来的压力,以及美食诱惑时,往往容易上火,引发口腔溃疡、牙龈疼痛等不适。此时,市面上不乏价格亲民的牛黄解毒片、牛黄清火丸、牛黄上清丸、牙痛安胶囊等药物,成为了许多人的救星。然而,中医师提醒,夏季上火的朋友...

  • 1、中药调理:阴虚火旺湿热的治疗原则是养阴清热,具体药物须在医生指导下辨证服用。2、针灸调理:一些特殊的腧穴具有养阴、清热、利湿的功效,因此可采用针刺、艾灸、拔罐、穴位贴敷等方式进行调理治疗。3、饮食调理:日常饮食可食用黄瓜、百合、玉竹、沙参、生地黄、麦冬等清热养阴的食物,4、运动调理:...

  • (2)虚火多因内伤劳损所致,如久病精气耗损、劳伤过度,可导致脏腑失调、虚弱而生内热,内热进而化虚火。根据病机不同,一般将虚火进一步分为阴虚火旺和气虚火旺(气虚内热)两种证型。阴虚火旺治疗时应以生津养血、滋阴降火为原则。常用中成药有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气虚火旺者治疗时...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