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图解的配穴方法

配穴是在选穴的基础上,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主治相同或相近,具有协同作用的腧穴加以配伍应用的方法。其目的是加强腧穴的治病作用,配穴是否得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常用的配穴方法主要包括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和左右配穴等。配穴时应处理好主穴与配穴的关系,尽量少而精,突出主要腧穴的作用,适当配伍次要腧穴。本经配穴法:某一脏腑、经脉发生病变而末涉及其它脏腑时,即选取该病变经脉上的腧穴,配成处方进行治疗。如肺病咳嗽,可取肺募中府,同时远取本经之尺泽、太渊。表里经配穴法:本法是以脏腑、经脉的阴阳表里配合关系为依据。即当某一脏腑经脉有病时,取其表里经腧穴组成处方施治。如,肝病可选足厥阴经的太冲配与其相表里的足少阳胆经的阳陵泉。同名经配穴法:是以同名经“同气相通”的理论为依据,以手足同名经腧穴相配的方法。如,牙痛可取手阳明经的合谷配足阳明经的内庭。 上下配穴法:是指将腰部以上或上肢腧穴与腰以下或下肢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上下配穴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如胃病取内关配足三里,牙痛取合谷配内庭,脱肛或子宫脱垂取百会配长强。此外,八脉交会穴配合,如内关配公孙,外关配临泣,后溪配申脉,列缺配照海等,也属于本法的具体应用。前后配穴法:前指胸腹,后指背腰。选取前后部位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称为前后配穴法,亦名“腹背阴阳配穴法”。凡治脏腑疾患,均可采用此法。例如,胃痛前取中脘、梁门,后取胃俞、胃仓;哮喘前取天突、膻中,后取肺俞、定喘等。左右配穴法:是指选取肢体左右两侧腧穴配合应用的方法。临床应用时,一般左右穴同时取用,如心病取双侧心俞、内关,胃痛取双侧胃俞、足三里等;另外,左右不同名腧穴也可同时并用,如左侧面瘫,取左侧颊车、地仓,配合右侧合谷等;左侧偏头痛,取左侧头维、曲鬓,配合右侧阳陵泉、侠溪等。

2016-05-28
mcxzy 阅读 20 次 更新于 2025-04-09 03:05:44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穴位是人体神经末梢和血管分布密集的区域,通过针灸、按摩、热敷和推拿等方式刺激这些穴位能有效治疗疾病。不同穴位对应不同的疾病。人体共有365个穴位,对应365天,但实际记录中,古代黄帝内经到清代李学川《针灸逢源》收集到了361个穴位。根据最新国家标准,印堂穴纳入正经,共有362个穴位,另有3个穴位待...

  • 取穴位置:取穴脑户和脑空,位于头部后部和外侧。图解说明:针灸这些穴位可以刺激脑部神经,促进脑部功能的恢复和改善。总结:靳三针疗法是集历代针灸智慧精华的疗法,通过精准的穴位定位和独特手法,针对各种神经系统、眼科、脑部等部位的病症均有显著疗效。每个针灸组合都有其独特的主治症状和针灸方法,为患者...

  • 总结当出现疾病时,人体的穴位经常会表现出不同的感觉,像酸、麻、胀、痛,通过针灸,艾灸,按摩,刮痧拔罐等方式,对穴位进行刺激,达到扶正培元,强身健体,促进新陈代谢,强壮机体等一系列的功效。

  • 但是实际上从古代的黄帝内经开始,一直到清代,李学川写的针灸逢源,最多是收集到361个穴位,目前根据最新的国家标准,将印堂穴也归至正经,即十四经内,称之为362个穴位,但是还有3个穴位一直没有决定。所谓的十四经,包括12条正经以及任督二脉,中医穴位按摩最大的好处,就是既可以诊病还可以治病,...

  • 针灸治疗中,常用穴位功能广泛,下面列举几个典型:尺泽穴主要用于治疗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系疾病,以及小儿惊风、吐泻、急性腹痛;孔最穴适用于咳嗽、鼻衄、气喘、咽喉肿痛等,同时也治疗肘臂挛痛;列缺穴能缓解伤风、头痛、项强、口㖞、齿痛,咳嗽、气喘、咽喉肿痛,以及手腕痛等症状;鱼际穴则...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