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耳熟能详的腧穴,名字都大有讲究


小 编 导 读
人中(水沟)

鼻通天气,口通地气,本穴在口鼻之间,故名“人中”。所调通天气者。吸则取之于天,呼则还之于天,藉人心肺鼓荡,膈肌升降,而作吐纳,是与天气作循环也;故亦喻胸廓为天。所通地气者,即饮食水谷动植等物,皆取之于地,入之于口,经胃肠消化,吸收精华,排出便溺,仍还之于地,合于土壤,又复产生水谷动植等物,以供口腹,是与地气作循环也;故喻腹腔为地。“人中”之名,既雅且显,通俗易解。
本穴原名“水沟”,以其在口鼻之间,上唇正中之处。 养生 家闭口藏舌,舌舐上腭,运送口中津液,由上腭膛向后方下行,滋润喉咙,通渗脏腑。本穴当口水吞咽,向上翻转之路,故名“水沟”。乃指口内功用而言。若自外表观之,则仅涕水之沟耳,于义则浅。故后世呼本穴为“人中”者多,“水沟”之名,沦于自然淘汰矣。又本穴为督脉与手阳明经左右交通之会,故治口眼歪斜,又以本穴在唇,故治动如虫行。又以手阳明之经,内属大肠,大肠为吸收水分之器,本穴既为督脉与手阳明之会穴,则亦能治失水致燥而成之消渴症。
合谷

合,会聚也,交与也。《内经》谓“肉之大会为谷”。本穴在拇指、食指歧骨间,大凹隙中,故喻之为谷。更有小谷穴、间谷穴与之交会,故名“合谷”。合谷穴稍外,名曰虎口,以其大扩张也。
本穴治症颇多,以面口为主。又合谷、太冲各二穴,名为四关,均以其能开通也。余治一重感冒,战而未汗。家人大惊,延余急诊。为刺合谷穴,针甫下,战立止;稍捻转,汗大出。言语正常,少时安睡,次日能食,但体弱耳。此后余愈信针道之妙,有不可言传者。此四十年前事也。余之所以取合谷者,为开四关,发其郁热之在表也。不意其捷效如此。
气海

本穴与肺气息息相关,为腹部纳气之根本。苟气海处不作吸引,则中气不能达于脐下。男子腹呼吸,全赖气海为之鼓荡,乃有吐纳也。 养生 家调息,绵绵若存,动而愈出者,全在于此。故 养生 家以本穴为大气所归,犹百川之汇海者,故名“气海”。又以本穴能助全身百脉之沟通,凡气之所至,血乃通之,故中医常云:气为血之帅。
按海字之义,又可作多量解之,喻为事物广泛,谓无际无边也。试观海水之化云升腾,降为雨露,即天地间之气化循还也。在人身凡属气息升降失调,其治皆取本穴为主。余见某中医治一气逆患者,呃咯不休,先刺膻中穴微取之,以开行气之路。再刺本穴,引上逆之气直达脐下,立即生效。犹导川入海,则水不横逆矣。古人定膻中穴为气会者,盖以后天之气,鼓荡于胸,以促脐下之气相与送迎,即《老子》之喻元气升降。
足三里

本穴名释义有二。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阳有阴疾者,取之下陵三里。”犹言陵下三寸处也。《太素·五节刺》杨上善注:“一里一寸也。”此以地位而论,言其体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天枢以上,天气主之;天枢以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本穴统治腹部上中下三部诸症,古“理”与“里”通,是以谓之“三里”。本穴在下肢,故名“足三里”,示别于“手三里”也。
《灵枢·海论》云:“胃者,水谷之海,其输在气街,下至三里。”依文义推之,气街以下,至于“三里”,统为胃之腧穴。华元化谓“三里”主治五痨、羸瘦、亡阳、虚乏、乳痈、胸有瘀血等症。秦承祖谓:诸症皆治,但以治胃为主。观此可知本穴功能,不仅应于腹部,而兼治全身上中下也。可与“手三里”互参。
涌泉

《灵枢本输》云:“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张隐庵注:“地下之水泉,天一之所生也。故少阴所出。”故名曰“涌泉”。
劳宫

劳,操作也;宫,中室也。手任劳作,穴在掌心,因名“劳宫”,即劳动中心主力也。
本穴治喉、咽、胃肠及心脏诸病。凡外症之关于内因者,亦可取之。本穴又名“五里”,谓能治多经病,以功能言也。
推究穴名称号,古人亦曾逐步改善。本穴曾名“掌中”,无乃过于涉显。名“五里”,则迂隐费猜,且与他经“五里”雷同,终不若“劳宫”二字为佳。
本穴又治胸胁满痛、不可转侧、大小便血、吐衄、呕逆、口臭、烂龈、中风、疸热、汗不出等症。总言之,血热太过宜泻也。
百会

百会穴在人体至高正中之处。《针灸大成》云:“犹天之极星居北。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道藏》云:“天脑者,一身之宗,百神之会也。”故名“百会”。所谓“天”者,以其居人身之最上也;所谓“百神”者,有关全身之神识也。该书又喻头为昆仑。盖以中国地势而论,境内群山,以昆仑为主,所有山脉河流,多由昆仑披沥而下。故本穴别名“昆仑”。因足太阳经足跟后方外侧,另有“昆仑”穴位,故本穴“昆仑”之名不传。
高式国,字石果。河北省宁河县人,现代中医界针灸名家。生于1896年,1998年1月无疾而终,享年102岁。本书是高式国先生对各经经穴名称的详解,文字精彩,内容渊博,是提升中医文化修养的有益良书——

2022-07-13
mcxzy 阅读 18 次 更新于 2024-09-19 12:13:27 我来答关注问题0

    其他穴位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