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古代有哪些称呼

中药炮制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古时又称“炮炙”、“修事”、“修治”。药物经炮制后,不仅可以提高药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而且方便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必备工序。几千年以来,不仅积累了丰富的炮制方法与技术,而且也形成了一套传统的炮制加工工具。炮制是中药传统制药技术的集中体现和核心,“饮片入药,生熟异治”是中药的鲜明特色和一大优势。中药饮片炮制技术是中国所特有的,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药炮制历史久远。相传起源于神农时代,汉代的《神农本草经》、梁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中药炮制已有详细的记述。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南北朝时期雷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记载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与技术。唐代的《新修本草》是中国的第一部国家药典,标示有药物炮制的方法,是炮制技术受到政府保护的开端。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设有炮制专项,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总结中药炮制大法17种。清代张睿的《修事指南》,详细记载了232种炮制方法。目前,全国专门从事炮制工作的只有近百人。中药炮制技术处于萎缩的濒危状况。由于“现代”用药方法趋于“常规化”,传统的“一方一法”的用药模式已不复存在,许多特殊而又可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术逐渐被遗忘。2013-06-10
中药炮制的文字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在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到了汉代,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研、挫、捣、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同时,炮制理论也开始创立。如当时问世的中国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序中写道:"药……有毒无毒,阴干 ,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东汉名医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记述了一百余种药物的炮制,他也认为药物"有须根去茎,有须皮去肉,或须肉去皮,又须花去实,须烧、炼、炮、炙,依方炼采。治削,极令净洁。"由此可知,在汉代,人们对中药炮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了一定的认识。2013-06-10
mcxzy 阅读 284 次 更新于 2025-04-05 07:24:13 我来答关注问题0
  • 1. 中药炮制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技术,古称“炮炙”、“修事”、“修治”。2. 炮制可提高药效、降低药物副作用,便于存储,是中医临床用药的关键步骤。3. 几千年来,中药炮制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方法,还形成了一套传统加工工具。4. 炮制技术体现了中药制药的核心,...

  • 中药炮制,古称"炮炙",如《雷公炮炙论》;"修治",如《本草纲目》;"修事",如《修事指南》。

  • 在现存的我国第一部医书《黄帝内经》中记载的"治半夏"即是炮制过的半夏。到了汉代,炮制方法已非常之多,如蒸、炒、炙、煅、炮、炼、煮沸、火熬、烧、研、挫、捣、酒洗、酒浸、酒蒸、苦酒煮、水浸、汤洗、刮皮、去核、去足翅、去毛等等。同时,炮制理论也开始创立。如当时问世的中国第一部...

  • 炮制 páozhì,古代有时也称为炮炙,指用烘、炮、炒、洗、泡、漂、蒸、煮等方法加工中草药,目的是消除或减低药物的毒性,加强疗效,便于制剂和贮藏,使药物纯净。苏轼有诗说,耘樵得甘芳,龁啮谢炮制。作为制取中药的方法,炮和炙其实是不一样的。炮(páo),是制中药的一种方法,把生...

  • 中药炮制在古时被称为炮炙,但“炮炙”二字仅概括了火处理技术中的一部分方法,并不能全面反映整个中药加工处理的多样性。为了保留古代炮炙的原意同时更准确地反映中药处理技术的全貌,现今统称为炮制。其中,“炮”字涵盖了各种与火相关的加工处理方法,而“制”字则包含了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技术。起始...

其他医典类似问题

返回顶部